如果不是成為一名筑路人,我可能不會來到“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的西北古城——陜西渭南。在我的印象里,西北就是漫天黃沙迷人眼的黃土高原,以及在山峁溝壑中隱顯的窯洞,一絲神秘和荒涼感夾雜其中。
記得2009年剛參加工作時,我被分配到包西鐵路建設工地,這是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的一個偏僻小山溝,汽車在盤山路上蜿蜒駛入黃土高原深處,一排孤零零的白墻藍頂板房赫然出現在眼前,在這荒無人煙的黃土高坡中格外顯眼。
初到項目,簡易的衣柜、床、桌子一目了然,著實清苦,不過看著項目部提前備好的洗漱用品以及床上鋪好的新被褥和床單,倒也干凈溫馨。“好吧,既來之則安之”,我勸慰自己,“這兒以后就是我的‘家’了。”
記憶中的黃土高坡,冬季異常地寒冷,北風裹挾著雪花無孔不入,大雪封山的事時有發生。
一日下班后,我看見同宿舍的大姐正在往水桶里接水,我納悶地問道:“不是有水嗎,為什么要接水?”
“你看這大雪,一時半會兒估計也停不了,明天一早估計水管就凍住了,到時候沒水用,咱們提前備上點兒,有備無患呀。”姐姐笑著回答。聽她這么一說,我也加入了接水的行列。
第二天,工地果然停水了,而且一連好幾天都沒有水。為了節約用水,大家一盆水早洗臉,晚洗腳,一點也不浪費。
在那里的冬季,我們經歷過用水難、買菜難。如今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在當時,我覺得那是一種痛苦的煎熬,現在回想起來,也就釋懷了。
再后來,我們修的鐵路通車了,由鐵路帶動的“幸福路”連接起山里和外面的世界。
而我也被調往下一個工地,火車駛出站臺的那一刻,望著遠處的黃土高坡,我想,這個曾經的“家”,定會隨著國家的發展、鐵路的建設變得越來越好。
這些年,我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從西北到華中,再到祖國的南海之濱。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搬家”竟是我們筑路人生活的一部分。
路在延伸,我們的“家”也在流動。而“家”也在一次次“搬家”中不斷升級改造。
2019年,我因工作調動來到科教大道工地,項目部的宿舍租用的是當地樓房,兩人一屋,還配有單獨的衛生間和洗澡間。我看著寬敞舒適的宿舍發出了由衷的感嘆:“我住上了‘精裝修’。”身旁的愛人聽后哈哈直樂。
深汕特別合作區依山面海,海岸線長50公里,時常受到臺風影響。
記得臺風“圓規”過境時,我就經歷了一場2小時200余人的集體“大搬家”。在與時間賽跑中,我們在2小時內將管區內200余名農民工安全轉移到深汕合作區赤石鎮中心小學臨時安置點。這次“搬家”我深深體會到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涵義。
正如魯迅先生曾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而對于筑路人來說:“世上本無路,筑路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了路。”這就是筑路人的使命與責任。
在高山林地、在車水馬龍、在鄉間溝壑,一條條編織起來的“經緯線”猶如血脈般串聯起祖國山河的角落,融匯起中華56個民族的文化交流。只要是祖國需要的地方,就有筑路人的“家”,而這個“家”也永遠在一條條通往詩與遠方的路上。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