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5日10時40分,隨著首發動車組列車D9688次駛出崇左南站,南寧至憑祥高鐵南寧至崇左段正式開通運營。
承擔站前2標段施工任務的中鐵十四局建設者,將告別奮戰4年的南崇工地,陸續開赴新的工程項目。
廣西南崇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同日發來賀電,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項目部奮勇爭先,主動作為,以專業化的表現,受到工程行業專家等多方面關注,給廣西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愿再相逢時,繁華依舊!”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也令項目部刁目松等一班人動容。
建成后的南崇高鐵留村隧道(劉福昌 攝)
他們承建的“壯鄉第一隧”南崇高鐵留村隧道投入運營,他們的辛勤和付出已銘刻進壯鄉大地深處。
這距離他們承建的“中國高鐵智能建造第一隧”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通車剛剛3個年頭。
用大直徑盾構隧道穿越繁華城市,引高鐵進城的夢想,在北京市、南寧市相繼落地變為現實,為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樹立了典型案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為新時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指明了基本方向。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建設者正在創新行動踐行這一目標。
連接北京北站的清華園隧道全長6020米,是京張高鐵的控制性工程,是全線唯一采用盾構法施工的隧道。隧道需要穿越北京核心城區的4條地鐵線路,7條主要城市道路和88條重要市政管線。
留村隧道全長5725米,是南崇鐵路關鍵控制型工程,是廣西首條高鐵盾構隧道。隧道要穿越南寧市江南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地上建筑物密集,云桂高鐵等鐵路、市政道路、地鐵線路縱橫交錯,從地面上架高建設鐵路的難度極高。
隧道采用開挖直徑接近13米的盾構機施工,隧道斷面相當于常見地鐵隧道的4倍,盾構機的高度比4層樓還高。
“在極端復雜的地下環境中實現盾構機自由穿越,整個施工就像做一臺精密的手術,不能有任何閃失。不打破常規,不獨辟蹊徑,如期建成隧道幾乎是不可能的。”中鐵十四局清華園隧道項目技術負責人高始軍回憶說。
項目部依靠中鐵十四局大盾構核心技術優勢,成立科技攻關小組,開發可視化智慧施工系統、BIM協同管理平臺。在南京建立全國規模最大、業務集成最先進的大盾構數據監控指揮中心,對千里之外的每一臺盾構機可進行24小時精準的在線指揮。
盾構機搭載了幾千個傳感器,具有感知、修正和自動調節功能。智能控制中心檢測系統隨時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通過智能模擬、精準預測、提前預警、實時修正,解決了盾構超淺埋始發接收、超近穿越重要建構筑物等技術難題,使風險始終處于可控狀態,實現了全過程智能管控。
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100余處風險源無一預警,精準穿越營運地鐵線路,月均掘進245米。南崇高鐵留村隧道順利下穿6條既有線鐵路,實現“零沉降”。
隧道內的下步結構以往多采用現場同步施工,即盾構機推過后,在箱涵兩側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建設側箱涵。
“這樣的工藝極易造成隧道內的環境污染,工序交叉又相互影響降低效率。”高始軍說。在清華園隧道施工中,他們創新開發全預制軌下結構施工工法,研發了箱涵拼裝機器人,軌下結構由原來中間預制“口子件”和兩側現澆調整為全預制,甚至電纜槽都調整為預制結構,實現了國內首次軌下結構和附屬管槽全預制拼裝。
“構件在工廠生產,模具復測、混凝土澆筑、蒸汽養護等工序均由計算機控制,在流水線上完成,構件尺寸誤差由規范要求的1毫米縮減到0.5毫米以內,預制構件質量更佳。”原清華園項目部負責人陳爽自豪地說,混凝土養護得好,加工精度大大提高,作業環境得到改善,這一工藝在同類型隧道施工中逐漸得以推廣應用。
在留村隧道施工中,項目負責人周勝利說,“采用管片定點預埋槽道工法,工藝簡單、安裝方便、質量穩定、使用壽命周期長,避免了后錨方式的不利情況發生,對確保行車安全有重大意義。這在全國鐵路盾構隧道施工為首次采用。”
留村隧道貫通現場(劉福昌 攝)
城市空間施工,對環保的要求極高。他們注重引進電動設備,隧道施工全程使用電力設備,低碳環保,極大限度減少噪音污染。他們開發成套泥水處理設備,創新工藝,解決了超細泥土顆粒分離難題,處理后的清水循環使用,單清華園隧道處理廢漿130萬立方米,實現了零排放零污染,達到了綠色環保要求。
不斷創新,不斷突破,不斷飛躍。中鐵十四局施工的這兩條高鐵盾構隧道打開了高鐵進城的大門,對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利用地下空間,極大便利民眾出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