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雄安發展底色
雄安新區千年秀林綠化工程
又是一年春來到,雄安新區春意萌動,楊柳吐翠,成群結隊的大雁沐浴春光,鳴聲洪亮。記者跟隨中鐵十八局集團雄安新區建設者耿志國來到千年秀林,登上秀林驛站二層平臺。放眼望去,成片的綠色苗木錯落有致、郁郁蔥蔥、綿延不絕,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的雛形正在顯現。
與其他植樹造林工程不同,雄安探索的是在我國尚屬首例的平原地區大面積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設,同步創建“數字森林”,并全方位創新植樹造林的理念、模式、技術、養護等流程,大力加強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手段的應用,打造全國植樹造林的“雄安樣本”。
從2017年在千年秀林栽下第一棵樹,到現在已累計栽植的2000萬余株苗木,今年是耿志國在雄安新區的第五個年頭。“雄安新區9號地塊一區造林項目是中國鐵建進入雄安新區的第一標。我們必須打好第一仗,贏得開門紅。”面對嚴苛的“雄安標準”和生態環保這一新興領域,耿志國帶領團隊把現場當作課堂,細心摸透從苗木進場、報驗、栽植、支撐到大數據錄入、后期養護等一系列作業流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他們在苦練內功的同時,還四處“取經”,外聘專家進行幫扶指導,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全方位提高業務本領。
雄安的每一棵樹都有對應的二維碼,就像一張“身份證”,包含苗木從孕育到出生、成長的每一個過程的信息。建設者需掃描每棵樹的二維碼,再將苗木的基本信息錄入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并采用RTK定位設備對苗木進行快速、準確定位,為后期整個秀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基礎。“大干期間,每個人平均每天要步行10多公里,最多的時候能完成2000株到3000株苗木信息的錄入工作。而每一個坐標的記錄,都是未來構成‘數字森林’‘數字雄安’的基石。”在十萬畝苗景兼用林項目建設中,他們通過對自動栽植機、單桿支撐鉆孔器、奧維地圖定位導航的應用和改造,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創造了苗木日栽植量6萬株的紀錄,共種下苗木148萬株,遠遠超出業主下達的指標。最終,他們從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的門外漢成長為“造林標兵”,圓滿完成了多個施工任務,并多次獲得業主單位頒發的爭先創優一等獎。
走進耿志國的辦公室,整潔的辦公桌上擺著“黨員示范崗”和“優秀共產黨員”的獎杯,辦公桌對面懸掛著一張巨大的雄安新區規劃圖,上面用紅筆標注著密密麻麻的坐標。耿志國介紹:“這些紅點記錄著5年來我們在雄安奮斗過的足跡,這一片是‘千年秀林’,也是科學化、智慧化的‘數字森林’,如今正把‘依靠森林筑城’的愿景,從藍圖變為現實,雄安新區的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生態格局日趨完善;這里是‘雄安新區的北大門’,是眾多生物的生態走廊,更是一個天然的容器,具有滯洪納澇和調蓄供水功能;這里的河堤項目建成后將為市民提供便利、宜人的休閑游憩環境,創造出生動、優美、富有特色的美好環境……如今的雄安新區豐滿了許多,綠樹望不到邊,天藍了,鳥多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了。”
當下,耿志國負責的雄安新區南拒馬河(容城段)生態堤防洪治理工程項目處于大干階段,他每天輾轉忙碌在施工現場。這是耿志國在雄安新區參建的第9個項目,23歲至今,走南闖北,青藏的鐵路、吉林的隧道、天津的輕軌、秦皇島的高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汗水。“在家鄉河北干工程,為建設千年之城出力氣,更有干勁,更有責任。我和團隊始終堅持‘雄安質量’‘雄安速度’,我們是雄安新區發展5年歷程中的堅定支持者、重要參與者和深度‘建’證者。”耿志國自豪地說。
2022年,“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耿志國感慨萬分:“5年來,我們的建設者披星戴月,日夜奮戰在雄安新區建設現場,從‘一張白紙’描繪至今,接下來擔子不輕、責任不減,持續為創造‘雄安質量’、刷新‘雄安速度’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