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中鐵十二局承建的廈門軌道交通3號線翔安機場站順利封頂。至此,廈門翔安國際機場航站樓配套地鐵車站——廈門軌道交通3號線翔安機場站、4號線翔安機場站全部封頂。
翔安國際機場位于廈門市最大的衛星島大嶝島,是在填海造陸地質上新建的機場。中鐵十二局施工任務包括廈門軌道交通3號線翔安機場站,4號線翔安機場站,地面交通中心(GTC)正負零以下工程、GTC與航站樓的連接通道工程,航站樓、高架橋部分樁基等工程。其中,廈門軌道交通3號線、4號線翔安機場站分別長445.9米、701.2米。兩座車站均位于航站樓下方,是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投入使用后乘客將實現航站樓內無縫換乘。
施工中,建設者需要面對吹沙填海地層帶來的防水固沙考驗,以及與其他施工單位交叉施工帶來的施工組織、要素配置等難題。車站站址上有近10米厚的吹填海沙地層,開挖作業中“挖一勺、補一勺”是常態。為更好“固沙”,建設者采用單軸及三軸攪拌機等設備,分段、分批在地連墻兩側分別進行攪拌樁加固,保證了地質穩定及地連墻施作的垂直度,成功為地連墻成槽作業創造了施工條件。針對圍護樁、基坑承壓抗拔樁,他們采用長12米的鋼護筒,振動錘、鋼板樁打拔機輪番上陣,確保鋼護筒順利穿透沙層,實現了近3000根樁基施工全部實現“零塌孔”。
場區內地下水位在6.25米左右,且與廈門東海域相通。開挖深度達18米的車站,從豎截面看,猶如泡在海水中的“地下城堡”。建設者施工的地連墻深度超出基坑底板6米,并在四周鋪設止水帷幕,加上高抗滲混凝土,同時從圍護結構滴水不漏、基坑無水開挖、防水精細施工、主體混凝土內實外美、樁基與車站相連部分重點防護等方面入手,層層把關,步步設防,“御水于車站之外”。
施工現場
地鐵車站位于新機場核心區,航站樓、高架橋、酒店、GTC、機場管廊等構筑物均與地下車站交叉共用,施工組織難度大。建設者制定“先兩端,后中間,化大坑為小坑”原則,通過增加止水帷幕,將701米長、130米寬的基坑分為5個小基坑進行開挖施工,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攻破,確保資源上足、時間用盡、空間用滿,最終實現了兩個車站順利貫通。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是踐行國家戰略的重要航空口岸,完工后將成為廈門跨島發展的新引擎和廈漳泉同城化、閩西南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以及兩岸產業融合發展的橋頭堡和服務國家開放發展的重要交通樞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