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中國鐵建大橋局施工的中衛下河沿黃河公路大橋主塔全部封頂。
中衛下河沿黃河公路大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規劃建設的第20座黃河公路大橋,也是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單跨跨徑最長、樁基最深、樁徑最粗、承臺混凝土量最大、主塔最高的斜拉橋。大橋為雙塔雙索面斜拉橋,全長1228米,主塔高113米。
中衛下河沿黃河公路大橋主塔全部封頂
為滿足該地區黃河上通航和防洪需求,大橋采取高塔大跨徑設計,主塔塔高相當于40層樓高。大橋主塔共完成混凝土用量8408.9立方米,使用鋼筋2978噸,單體施工體量在寧夏橋梁建設史上均為首次。大橋主塔高度高、混凝土體量大,施工地質條件差,區域環境多變。建設者充分發揮橋梁建設專業優勢,多次召開論證、研討交流會,相繼克服了大流速、強沖刷、卵石地質棧橋施工技術,復雜地質條件下鋼板樁圍堰施工,超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及大溫差條件下索塔高性能混凝土抗裂和線型控制等施工技術難題。項目技術團隊研發了“大體積混凝土智能溫控系統”,有效解決了大體積承臺混凝土因溫度應力而產生裂縫的技術難題,通過采用液壓爬模體系及“全自動噴淋養護系統”,有效控制了主塔施工質量和線型。
BIM+GIS一體化管理數據平臺
中衛下河沿黃河公路大橋是寧夏第一個應用BIM全壽命周期管理的項目,基于BIM+GIS一體化管理數據平臺,集成設計、施工及運營階段橋梁結構監控監測數據,為全面推行預防性養護管理夯實數字化基礎。該項目在招投標階段采用BIM模型進行方案展示,初步設計階段采用BIM + GIS技術進行方案對比分析;在施工階段采用BIM+GIS技術輔助場地選址、擬定征拆范圍、三維技術交底、現場安全質量進度管控及人員管理等,實現了現場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大橋跨越黃河衛寧段蘭州鯰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該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蘭州鯰,棲息的其他物種還有黃河鯉、雅羅魚、赤眼鱗、達里湖高原鰍、似鯰條鰍、中華鱉等。區域內物種多樣、環境敏感。施工過程中,建設者避開蘭州鯰產卵期施工,并制定專項水質保護方案,同時采取鋼板樁基坑圍堰,不侵占河道,設置施工廢水回收凈化裝置等,避免對保護區內的動物產生影響。
中衛下河沿黃河公路大橋將于年底完成主跨合龍,并開始橋面系及附屬工程施工。項目建成后,將完善寧夏區域干線公路網、提高路網綜合運輸效率、改善區域交通出行條件,對推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構建旅游中心城市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