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工作后,和父親時常保持通話成了一種習慣。
2018年7月入職中鐵十四局房橋公司后,我被分配到南京的項目從事黨務工作。和想象中工作的模樣有些不同,一個鋪滿了管片的碩大的廠區,裝著砂石水泥的車輛正來回穿梭,吊機的轟鳴聲,工人師傅手里的電焊火花和一群穿著鐵建藍工裝的同事,這就是第一天上班看到的場景,繁華的街區、高大上的辦公樓都是浮云,都市也沒有“麗人”,只有普通的“搬磚人”。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工作,不免讓我有些無所適從。于是,下班后撥通父親的電話抱怨道,“這里環境偏僻,女同志少,假期也少。”父親是一名公務員,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奮斗了一輩子,他深知基層不易,也清楚這里更能真正鍛煉人,便苦口婆心的教育我,“不要心浮氣躁,一線的素材是最真實的,你要抓住機會發揮專長,多聽多看多寫,好好提升自己。”
“年輕人不能光享福不吃苦,一時之苦是在為漫漫人生路打基石”,這是父親總掛在嘴邊的信條。其實我也清楚,所謂的抱怨不過是遇到壓力時莫名的膽怯和退縮,父親的電話就像是迷霧中的突然出現的一盞燈塔,在最恰當的時機給予我無限信心繼續向前行。
日子在父親不厭其煩地講道理,耐心梳理我反復無常的情緒,平和應對我的各種突發狀況中悄悄過去了。轉眼參加工作已有三年,我在不知不覺中褪去了青澀的學生模樣,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人”。初入職時難以逾越的“大山”如今再看不值一提,那些迷茫徘徊也早在充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對未來的期待和向往里悄悄消散了。對父親耳提面命的“吃苦”二字似乎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大概就是要保持一份韌勁和毅力,在一次次失敗后不輕易放棄,在最應該奮斗時不留下遺憾。
現在,我依舊保持著和父親通話的習慣,只是電話的內容不同于從前,抱怨與抵觸少了,分享和趣事多了。
【編輯: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