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后的杭州下沙路與12號路提升改造工程(鐵四院 供圖)
8月20日上午10時,鐵四院在浙江首個PPP+EPC項目——杭州下沙路與12號路提升改造工程正式通車試運營。作為杭州市“迎亞運保暢通快速路網”中的重要一環,該項目將進一步加強杭州各副城、組團與主城區的貫通聯系,優化交通格局,促進全城聯動,助力杭州亞運會。
下沙位于杭州城區東部,南臨錢塘江,人口近兩百萬,是杭州發展重要驅動區域。然而當地居民長期受困于交通不便,難以有效釋放經濟活力。為紓解百姓難題,釋放城市活力,早在2016年,杭州市即決心修建下沙快速路及錢塘過江通道。
民生項目再借亞運東風,杭州下沙路與12號路提升改造工程應運而生。該項目西起寶華路西側,與艮山東路高架橋相銜接,東至下沙片區23號路東側,與艮山東路過江隧道連接,全長7.47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該段快速路主線采用“地下隧道+局部地面快速路”相結合的形式,其中隧道盾構段長度為1612米,采用雙洞雙向六車道模式,由兩臺開挖直徑15米級的盾構機同步施工。
政府發展城市紓困民生的決心既下,作為交通強國中流砥柱的鐵四院自然當仁不讓。四院團隊聞令而動,謀篇布局,下棋著眼。
萬事開頭難,對于盾構隧道建設而言,“開頭”無疑就是盾構機始發。該項目盾構刀盤直徑15.08米,盾構左右線最小凈距僅4.19米,盾構始發端最小覆土僅8.8米,種種數據都偏向不利 。毫無疑問,該工程不僅盾構始發難度極大,而且對控制地表沉降、工程結構抗浮等問題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該工程盾構隧道87%位于曲線段,最小曲線半徑僅610米,小半徑反S曲線連續穿越河道、泵站、老舊廠房等眾多建筑物,甚至與盾構隧道最小平均間距僅1.2米、最小豎向凈距僅9.2米,建設難度大,施工風險高。項目基坑規模大,基坑最大寬度84.9米,最大深度33.1米,隧道主要位于淤泥質粉質黏土及粉砂層,地層存在液化及賦存沼氣等不良地質現象,地質條件差,且工程明挖段與河流并行長達3.2公里,二者間最小凈距僅7米,使得基坑變形控制難度大,施工控制要求高。
該項目采用PPP+EPC建設模式。PPP模式下,各單位既是投資方,又是參建方。包含設計、施工等單位在內的社會資本方共同出資成立項目公司,在政府實施機構的監管下行使建設單位職能。同時,設計、施工單位組成EPC聯合體,實行工程總承包。此管理模式與傳統上的甲乙方不同,更強調合作伙伴關系。
鐵四院是項目投資方之一,同時也是EPC總承包牽頭單位。為有效開展項目管理,總包事業部多次組織研討PPP+EPC管理模式,并組織法律事務部、財務部、投資公司等到項目現場進行合同評審,與其他投資方共同探討項目創新管理,實現項目管理合力。
“三大難點”在國內15米級大直徑盾構隧道建設領域均屬首次,無疑對工程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自2018年開始,在鐵四院投資公司主導下,鐵四院與杭州交投集團等單位組成聯合體,“揭榜投標”并一舉拿下該項目,成功收獲“綜合管廊+大直徑盾構隧道”設計業績以及市政快速路及綜合管廊工程總承包業績,實現經營與技術的雙勝利。
為保證工程順利開展,2019年1月,鐵四院總包事業部主導成立EPC總承包項目部,投入精兵強將,為項目推進注入優秀力量,保證項目順利推進。從建設模式到項目細節全階段貢獻四院方案。
建設期間,項目各參建單位多次組織對周邊環境進行深入調查,充分掌握盾構下穿建(構)筑物下方的地質情況,經過專家研究論證,采取切實可行的專項方案,不斷優化設計及施工組織,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終于,各方在不畏艱難、悉心研究的不懈努力下,順利完成了這一艱巨任務。
總承包項目部及設計團隊圍繞投資管理、技術管理、進度管理、安全質量管理以及優化設計等方面重點開展工作,實行技術與管理雙重驅動,全面履行EPC牽頭方職責,克服新冠疫情、工期緊張等影響,順利實現8月份通車的節點目標。
與杭州下沙路與12號路提升改造工程東側相連的艮山東路過江隧道,同樣由鐵四院設計并在7月底實現通車。
杭州下沙路與12號路提升改造工程與艮山東路過江隧道一起形成了杭州亞運時代的新名片,打造了大江東與主城區交通多元化格局,推動下沙片區從此邁入主城區45分鐘經濟圈,全面提升了杭州市錢塘區的投資環境,釋放了城市活力,紓解了民生民困,為新時代征程上大杭州的奮力邁進卸下了“交通壓力”包袱,也為即將到來的“杭州亞運時刻”鳴鑼開場。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