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鐵十七局六公司圍繞重大工程、重難點項目,聚焦大跨橋梁、長大隧道、復雜地質盾構等企業核心板塊的重大技術難題,加強技術攻關,加大創新力度,廣泛開展工藝改進、設備改良、技術創新等活動,以科技創新提升施工能力,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自主設計制作可調式弧形支撐架、創新采用箱梁扁錨整體式張拉工藝、使用激光+超聲波雙系統攤鋪機……走進廈門第二東通道項目施工現場,隨處可見的新工藝、新設備,儼然成為項目一道亮麗風景線。科技創新的加持,助力項目攻破一項項施工難題,提前5個月完成主體工程。
江西大廣高速B6標采用寬幅薄壁高墩無拉桿滑式翻模技術施工的水口高架橋(林杰 攝)
全國首臺直徑8.64米的TBM/土壓平衡雙模盾構機“振興號”再次進發,寬幅薄壁高墩無拉桿滑式翻模施工技術獲得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金獎……該公司依托重難工程項目,立足“掌子面”,尋找突破口,推動一項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建設。
在昌贛鐵路建設中,該公司負責施工的吉水贛江特大橋橋址處于贛江III級航道,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為此,他們成立科技立項小組,多次組織技術專家分析研討,順利解決多項技術難題,節約施工成本1000余萬元。項目還形成《雙壁鋼圍堰升降平臺施工工法》《深水地段吹砂筑島結合薄壁混凝土圍堰施工工法》等3項施工工法,收獲4項國家專利授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該公司始終把技術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重要位置,不斷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管理機制,先后制定下發了《科技獎勵辦法》《科技創新考核管理辦法》等文件,量化分解技術創新工作,健全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建立起較高層次的科研開發系統。
技術人才是創新工作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該公司深入貫徹落實“五型人才”理念,大力推動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出一支技術骨干帶頭的科創核心團隊。其中包含2名集團公司專家、4名公司技術專家和1名技能專家,他們以解決重難點項目技術難題為抓手,帶領技術人員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推進工裝設備改進,將各項復雜施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外部人員參觀全國首臺直徑8.64米的TBM土壓平衡雙模盾構機“振興號”模型(鄭重 攝)
為激發基層技術創新活力,該公司在項目一線建立2個職工創新工作室,結合施工重難點開展技術攻關,帶動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充分發揮技術創新“1+N”效應。其中“林志焰創新工作室”圍繞莆炎高速項目建設,以“四新”“三微”為切入點,開展技術創新,改進工藝工裝,先后形成科技成果2項、工法4項、國家專利12項,被業主授予“科技創新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該公司還以技術創新大賽、“五小”成果等活動為載體,搭建多個基層職工創新平臺,孵化出一批實用性強、見效快的小發明、小改良成果。平潭水利項目自主改進的激光輔助儀,在隧道掘進中實時精準定位,無需人員持續操作,有效節約放樣時間;沙埕灣高速項目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進的逃生管道,重量輕、抗沖擊能力強,被推廣應用到全線隧道。
為進一步提升創新平臺層次和水平,該公司以產學研結合為紐帶,與國內眾多院校、單位協同合作,形成借力發展的創新格局。
在廈門軌道交通1號線施工中,為破解海陸交互地層地鐵盾構建設難題,該公司和集團公司、西南交通大學等單位共同組建科技攻關小組,對“盾構孤石群探測及綜合處理技術”展開研究,形成《海陸交互地層地鐵盾構孤石群探測及綜合處理技術研究》,推動盾構順利穿越孤石群地層,為以后類似工程提供施工經驗和理論依據。
2021年,該公司聯合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數博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的《數字工地公共服務平臺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基于無人機視覺的塔式起重機裂縫識別與分析方法研究》課題,在福建省科技廳申報立項,并順利獲批,填補了公司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空白。
截至目前,該公司先后獲得專利70余項、省部級以上工法36項、中國鐵建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0余項,組織各類科技成果、工法鑒定46項,擁有軟件著作權5項,主編地方標準1項,參編地方標準6項,在科研工作領域始終保持著穩步向前的發展態勢。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