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構件表面細膩光滑,手感就像綢緞一樣,表面如同鏡面般反光。”“棱角分明,平整順直,出廠合格率達100%。”……中鐵十二局包銀高鐵項目預制構件智能建造觀摩會上,宛如藝術品的混凝土塊引得一眾觀摩人員駐足。
“秘方”來自于該項目引入應用的小型預制構件全自動生產線。
“預制構件的混凝土外觀質量與脫模劑用量密不可分,人工作業時容易出現脫模劑涂刷不均勻等問題,影響混凝土外觀。”現場技術負責人李政發介紹,自動化生產線讓脫模后倒置狀態的模具進入空模翻轉機實現180度翻轉,并由往復式噴油槍按照系統設定,15秒即可完成以往人工10分鐘的工作量。
項目負責人張世俊粗略算過一筆賬,項目所需2大類14種型號共計68.5萬件的各型號混凝土預制構件,按照現在日均生產最高4000件的產量,14人即可完成生產任務,重要的是——成品一次性質量合格率100%。
近年來,中鐵十二局持續發力以精美產品和高質量服務贏取市場客戶,在工程建設中引入智能化生產線和管理系統,用數字化取代人工建造,用自動化帶動標準化,嚴把工程實體“生產關”“養護關”“檢測關”,增加建筑市場優質服務供給。
養護是保證混凝土質量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法。在中鐵十二局在建工程的小型預制構件廠、梁場、管片廠均引入智能養護裝置實現混凝土產品的智能養護。而在橋梁墩身、隧道襯砌等線性工程施工中如何進行混凝土的智能養護,淮宿蚌鐵路項目部給出了“智能養護”方案。
在淮宿蚌鐵路項目的施工現場,墩柱模板拆除后,施工人員在橋墩下部組裝橋墩自動噴淋養護系統后,整體吊裝固定在墩頂墩帽處,并安裝供水水箱、遙控主機等,水箱注滿水后,用遙控器打開噴淋系統,即可達到自動噴淋。類似于淮宿蚌鐵路項目在智能養護環節中的新設備、新工藝運用,在中鐵十二局品質工程打造中已成為常態。
杭溫鐵路項目團隊研發數字養護臺車,裝配遙控升降和水平旋轉的輪胎式養護支架,在實現下穿二襯臺車進行養護作業的同時還可實時監測混凝土溫度和環境濕度,根據數據自動調節養護水溫,提升隧道二襯建設質量;梅龍高鐵項目建設者創新應用的水溝電纜槽自動養護小車用于工程實體施工,相較以往降低人工成本,保證了養護效果,隧道建設一步成優……
“工程檢測就像對混凝土結構做B超,以及時發現混凝土空洞不密實等質量缺陷。企業僅在建鐵路隧道就有254公里,如在工程檢測環節未能發現問題,那么后期運營中的缺陷治理帶來的成本就可能會是一個天文數字。”該集團工程管理部負責人說道。
智能檢測機器人(鞠軒 供圖)
針對傳統的有線雷達檢測方法存在的安全風險大、作業效率低、數據采集慢等弊端,該集團成功研制出國內首臺套鐵航牌“空陸兩棲隧道檢測機器人”及配套系統,可遠程操控機器人對隧道襯砌“體檢”,通過對數據智能分析處理,實現對重大質量問題的預警報告。
截至目前,“鐵航”牌檢測機器人已完成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的角色轉變,在集大原鐵路、成自鐵路、杭溫鐵路等多條鐵路項目上成功應用,廣泛應用于橋梁、機場、市政等領域,并嵌入國鐵集團鐵路工程管理平臺。
“數字化質量監管流程可以提高數據的精準度和實時性,最重要的是減少了人工干預的過程及因人為操作失誤所引起的錯誤和重復工作。”該集團負責人介紹,從混凝土結構物的智能生產、養護和檢測,強化了工程建設全鏈條智能化的質量監管,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主動。
【編輯:佳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