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跨度大,不同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來自全國各地的職工匯聚在中國鐵建這個大家庭中,飯菜怎樣做才能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這便成了一道難題。主食吃饅頭還是米飯,面條吃熗湯的還是油潑的,粽子吃甜的還是咸的,煲湯喝清淡的還是重口的……無不考驗著廚師與后勤人員的能力。
在我工作的項目部,就有來自天南地北多個省份的同事,項目上以山東人居多,廚師也是山東人,咸香可口的山東炒雞自然成為了菜單上的常駐菜。魯菜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調味講求咸鮮純正,突出本味,酸甜苦辣咸五味當中,魯菜在以“咸鮮”為基本特色的同時,于酸甜苦辣諸味也都有普遍地展現。在工地工作了一天的勞動者們,對菜品的需求不僅是可口,更要“下飯”,以補充體力,這時魯菜就顯示出其口味優勢了。此外,項目廚師結合職工口味,對其他菜系的菜品進行“魯式”改良,以符合更多人的口味,咸香口的魚香肉絲、少糖少醋的鍋包肉、醬香口味的紅燒茄子,都是廚師反復摸索、不斷嘗試而產生的“杰作”。
來自其他地區的同事也把自己家鄉的美食推薦給廚師,東北的酸菜燉血腸、湖南的金錢蛋、四川的蒜泥白肉等也經常出現在項目的菜單上。對于主食,食堂面點阿姨也會變著花樣做給大家,正餐每頓都會有米飯和饅頭,偶爾吃面條、餃子、包子,以滿足不同的飲食習慣,早餐的花樣就更多了,肉夾饃、醬香餅、手抓餅、奶黃包、燒餅都是職工們喜歡的。
“民以食為天”,中國傳統節日與美食是分不開的,每逢佳節,職工們就會收到來自老家的包裹,清明節的青團,有黑芝麻的、肉松的,端午節的粽子,有甜棗的、咸肉的,中秋節的月餅更是種類繁多,大小不一、餡料迥異。職工們把屬于自己的家鄉美食與同事們分享,在小小的項目部,便能品味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節日風味,好不熱鬧。
項目部同事還經常找口味相投的“飯搭子”搭伴兒去品嘗各種不同的美食,在結束工作后去品嘗地方特色,廣西的螺螄粉、新疆的大盤雞、甘肅的灘羊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至于老北京的豆汁兒,在尋找“飯搭子”無果后,受好奇心驅使的我獨自踏上了這條美食之路,雖然味道一言難盡,但回到項目部后,我還是用盡我所有腦細胞向同事們形容它的味道,大家在費解與歡笑中結束了這一話題,又開啟了另一個“美食話匣子”。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相聚在中國鐵建這個大家庭,生活在項目部這個溫馨的小家,嘗四方美食,建八方工程,品百味人生,共同為祖國的美好明天貢獻力量。
【編輯:佳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