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幸運在中國鐵道建筑報社學習,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協助老師就官網“中國鐵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專欄進行策劃。因專欄上線涉及圖文史料繁雜,為確保信息嚴謹,鐵道兵紀念館深藏的歷年年鑒史料成為我的“重要寶庫”。當翻閱襄渝鐵路相關資料時,鐵道兵6師26團6連班長黃景志安葬于鐵道兵重慶烈士陵園的圖文信息,如一道驚雷在腦海炸開……
襄渝鐵路全長916公里,全線716座橋梁,405條隧道,是聯系中原、西北與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在當時中國地圖上,是不做標記的秘密國防鐵路線,因戰備需要,主干線大都隱蔽在茫茫大山深處。修建過程中,鐵道兵官兵與民兵付出了重大犧牲。長眠鐵道兵重慶烈士陵園的17名烈士英名,與他們修建的襄渝鐵路一樣永載史冊。
閱完眼前相關資料后,我為修建襄渝鐵路而犧牲的鐵道兵戰士深深震撼。陵園所處位置在重慶合川三匯鎮,而自己與合川結緣已近4年。常說相遇是最好的安排,我亦無例外。愛人一家均為土生土長合川人,岳父畢業于重大建院。作為光榮的鐵道兵傳人,第一次知曉陵園住址竟是偶然查閱年鑒史料……念此深深自愧,但莫名的情愫在心中涌動,心緒無限。
“一定要去鐵道兵重慶烈士陵園看一看!”朝圣的“思想種子”一經播種,追尋的腳步便急如星火。規劃好路線后,便與愛人乘坐城際班車前往三匯鎮。在鐵道兵改制轉企、登高英雄楊連弟等話題中沉浸,1小時的班車之旅不過瞬間抵達。到達三匯鎮主街后,為保持儀式感,剩余6公里我倆決定步行前往。1個半小時后,便到達陵園所在地——三匯鎮康佳村華鎣山南段北麓。
烈士陵園與康佳村委相對而望,緊鄰繁忙的G244國道,掩映在青松翠柏中。陵園正門,左右各有一座方正的四柱廊亭,經歲月洗禮,仍雄姿傲立。兩亭柱間上端設置門額,上書“鐵道兵重慶烈士陵園”九字行楷。沿階拾級而上,經過廊亭,青石柵欄兩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鮮紅的題刻分列兩頭,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蒼勁有力。
郁郁青柏掩忠骨,烈烈英魂訴長風。黃景志烈士的墓坐落陵園最中間的位置。1969年6月7日,在襄渝鐵路三匯鎮爛田塆隧道施工中,他為搶救戰友英勇犧牲,時年僅23歲。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得天地紅。時年8月20日,《重慶日報》第2版刊登了黃景志烈士的英雄事跡,并發表題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社論;8月30日,鐵道兵黨委為黃景志追記一等功。后續,他的名字分別收錄在《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志(1948—1995)》《鐵道兵英烈》等名錄中,以志銘記。
思緒連綿,清輝朗照,移步緬懷,環繞致敬。17名烈士發于川、黑、閩、遼、黔、冀6省,因共同的夢想匯聚襄渝鐵路,犧牲時,年齡最大的僅42歲,最小的才19歲。他們有的為搶救國家財產獻出寶貴生命,有的為了搶救戰友而光榮犧牲。陳列櫥窗前的一幅幅詳實珍貴照片,記錄著鐵道兵戰士們英勇無畏、默默奮戰的瞬間。沉浸其中,當年鐵道兵戰士在襄渝線上揮灑熱血的場景在眼前浮現;目遍山野,數萬中國鐵建人奔赴山海鑄就通途的道道剪影又接連閃過。
當前,中國鐵建上下聚焦價值創造,也曾深深叩問:“該怎么做?”“平凡的崗位如何譜寫動人詩篇?”……幸訪于此,鐵道兵先烈用平凡英勇的一生,給我留下了更為具體真實的注解——不忘初心,珍惜崗位,如是而已。
哼唱著熟悉的《鐵道兵志在四方》,歸途的腳步也更加堅定。
【編輯: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