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中鐵二十四局承建的文忠路上跨合肥東站項目現場,重2.1萬噸的46號墩轉體梁在牽引設備作用下,經過120分鐘轉體施工,順時針轉動74度,到達指定位置,與前不久完成轉體的45號墩轉體梁空中“牽手”,標志著國內首例非對稱變寬掛籃施工轉體橋成功就位。
上跨合肥東站轉體橋轉體現場(劉思于 攝)
文忠路上跨合肥東站轉體橋是合肥文忠路重點控制性工程,該橋所跨越的淮南線、羅東線等8條線路為合肥東站最繁忙的貨運線路。轉體橋總跨度達257米,總重3.4萬噸,其中45號墩懸澆梁長91.3米,重1.3萬噸,46號墩懸澆梁長143.2米,重2.1萬噸,分別分布在鐵路兩側,均采用先懸澆后平面轉體方式施工。
“轉體時要對梁體進行全方位監控,保證梁體姿態平穩,對接精準。”中鐵二十四局合肥文忠路項目總工程師劉亞帥介紹道,“46號墩轉體梁懸臂兩端高差1.73米,長度相差2.5米,重量相差91.5噸,其梁面標準段橋面寬29.5米,變寬段最寬處33.52米,對掛籃設計安裝、行走體系剛度、精度和穩定性要求非常高,是目前國內首例非對稱變寬掛籃施工轉體梁。”
為減少梁體施工對于鐵路運營的影響,該項目部采取先小后大,將兩座轉體梁分兩次進行轉體,再通過鋼殼法在鐵路站場上方完成合龍,確保轉體安全和對接精準。此次完成轉體施工的46號墩轉體梁,主墩為矩形門式墩,借助上下承臺間直徑5米的球鉸裝置,使梁體從最初平行于鐵路線路的狀態轉體74度,與已完成轉體的45號墩轉體梁精準對接。
在主橋施工期間,該項目部采用BIM技術和三維可視化交底等新技術、新工藝,克服了鄰近鐵路深基坑、上跨既有高架橋梁、高強度大體積混凝土、高精度球鉸安裝、異形掛籃懸澆等施工重難點。為應對異形掛籃懸澆施工難題,營業線施工創新工作室成員不斷尋找創新突破口,通過對傳統掛籃整體結構定向優化,增加橫向撐桿、拉桿、滑移裝置,實現在行走過程中的變寬調整,為安全順利轉體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確保封鎖點內施工安全可控,他們精心編制施工方案,科學統籌安排,采用基于BIM+GIS+IoT的鐵路“笑臉”監測系統,通過全天候毫米級沉降分析預警,確保橋梁主墩承臺與轉盤基坑開挖過程中鐵路運營安全。在轉體施工時,采用基于遙感傳輸技術的轉體過程橋梁姿態實時監測及預警系統,實時對轉體過程梁體姿態進行跟蹤監控,及時預警,確保了轉體過程安全平穩,實現了“零誤差”精準對接。
合肥文忠路是貫通城市南北的大通道,以及合肥市城市高架快速路網的重要一環,建成通車后能將既有道路提升為城市高架快速路,直通新站核心區域,并連接北外環高速、滬陜高速,實現新站區與周邊各城區的直接快速對接,極大地改善周圍市民出行,同時對完善合肥城市路網,推動合肥高質量發展,加快合肥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楊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