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休假后返回工作崗位,剛到辦公室便接到了一通快遞員的電話,我邊往門衛走去邊疑惑著,好像最近不曾買過什么東西,是什么快遞呢?
包裹快遞的袋子不算厚,像是裝著什么文件,當我簽單時看到寄件人是中鐵十四局一公司黨委工作部時,猛然想到之前聽說最近要郵寄中鐵十四局下發的“2022年度新聞報道”榮譽證書,這該不會就是吧?想到這兒,我小心翼翼地撕開包裝得嚴嚴實實的包裹,一個紅彤彤的榮譽證書展現在我眼前。此時的我不免有些激動,只因這是工作之后獲得的第一個關于宣傳報道的榮譽,它展示著我去年一年的努力。
獲得榮譽后,大家常會說一句話“軍功章中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的這枚“軍功章”中的另一半是公司黨委工作部的小伙伴們,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不可能這么快地成長起來。其中首先要提到的便是我的引路人同事,在工作上,他傾囊相授,當我剛開始寫稿時幫我逐字逐句摳細節,對我不懂的地方更是耐心地講解。后來在他的推薦下,我加入了公司新媒體工作室,工作室有一個響亮的名字“NO.1新媒體工作室”。我在這里結實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做微信推送,相互學習、互相勉勵、共同成長。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新媒體工作室被中鐵十四局評為“2022年度創新群體”。
俗語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宣傳工作這條道路上,無論遠近、難易,都需要靠自己努力前行。隨著項目建設的推進,我發覺宣傳報道不能只單單滿足于對內報道,更應該做到的是對外宣傳。我第一次接觸到對外報道是在2023年初,那時我所在的廣澳港鐵路橋隧部在復工復產中迎來了新年的“開門紅”,項目承建的國內首條客貨共線海底隧道汕頭海灣隧道出口順利進洞,標志著項目隧道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面對如此關鍵的節點,在得到正式進洞消息的前一周,我便迅速聯系當地3家媒體:南方日報、汕頭日報和汕頭電視臺。從未對外報道過的我有些局促,一切都是從零摸索著開始,在同記者溝通聯系的同時,我為了隨時跟進現場進度,每天同技術員一起往工地跑,那些天幾乎是變成了工程部的一員,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繞在他們身旁,從技術員到現場負責人再到項目總工,都被我抓著做了幾天師傅。
就這樣,這篇通訊稿也慢慢有了雛形,像是之前聽不懂的清表、土方開挖、邊坡防護、隧道管棚超前支護等工序名詞也能說出個所以然。到了隧道出口正式進洞那天,三家媒體記者應邀前來采訪,由于平日里我與記者只是網上聯系素未謀面,這次的見面有種網友奔現之感,其中一位記者姐姐在看見我后有些驚訝地說,原以為跟她對接各項事宜的是位有經驗的中年人,沒想到竟是個如此年輕的小妹妹。這次的節點報道讓項目先后登上10余家媒體平臺,更是首次登上廣東衛視和大灣區衛視這樣的省臺新聞聯播。
隨著項目大干之年的開啟,項目進度條持續刷新,幾乎是月月有節點,這讓我去現場的頻次也增加了起來,爬高摸低都不在話下。為了取材,刮風下雨或是凌晨去到工地也是常有的事,我堅信只有去到一線,才能足夠接近真相。對施工建設的掌握了解,使我在對外報道上也越來越得心應手,報道的篇數也在短短的半年內發布了幾十篇,在公司的引薦和幫助下,我撰寫的稿件《高溫下,他們堅守崗位》還在新華網、工人日報等幾個中央級平臺發出,這放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后來還引得兄弟單位前來學習對外宣傳的經驗。在我看來,項目建設的每一步都是全體參建人員的血汗,我深知其中的艱辛與不易,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筆下的報道,作為宣傳員,將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報道出來不僅是我的本職工作,更有一份責任。
隨著宣傳報道的次數增多,我筆下的人物也逐漸豐富起來。像是披星戴月的民工、一絲不茍的工程師、青春活力的技術員、無私奉獻的雙職工、相互扶持的夫妻、可愛懂事的鐵娃等等,他們都是我的文章中閃閃發光的主人公。回想這一年里,曾經,因靈感一現披衣下床奮筆疾書,與靈感作時間賽跑;曾經,為了想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更好地表達,撓亂滿頭長發;曾經,為寫出一篇意料之外的感人文章而潸然淚下。伏案執筆的每一天,都有著青春歲月里的點點墨香。
我將這份榮譽證書收入最下層的抽屜里,我想把它留在過去的光陰里。一路走來,從懵懵懂懂到漸入佳境,免不了經歷各種各樣的苦辣酸甜,有了這份榮譽后,我仿佛可以心安理得地說,這是我付出努力后的所得,是一路走來的見證。
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字之路,漫長且艱辛,在未來的崗位上,我愿以夢為馬,以筆為韁,以熱忱的名義,用筆墨尋記韶華,繼續書寫錦繡華章。
【編輯:楊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