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2023年工程建設行業科技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會議公開發布了2022年度工程建設科學技術獎,中鐵十九局7項科技成果斬獲大獎,數量創歷年新高,其中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4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
成蘭鐵路躍龍門隧道(吳秀紅 攝)
地下工程重大地質災害物理模擬方法與防控關鍵技術成果獲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以成蘭鐵路躍龍門隧道為工程依托,中鐵十九局與山東大學組建聯合攻關創新團隊,歷經十余年科研攻關與工程實踐,結合地質經驗、理論分析、室內試驗及現場試驗等手段開展研究,圍繞地下工程重大地質災害物理模擬方法與防控關鍵技術難題,發明了譜系化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和大型流固耦合模型試驗裝置,實現了圍巖流固耦合效應與漸進性滲流破壞的量化模擬;發明了大尺度試件非均布加載的隧(巷)道掘進應力演化試驗系統,實現隧(巷)道掘進過程中巖體動力損壞機制模擬,攻克了地下工程突涌水、動力破壞等重大地質災害防控的方法、裝備、工藝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EPB+TBM雙模盾構機一體化設計(馬文帥 攝)
大埋深長距離復雜巖層盾構隧道綜合修建技術成果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通過在廣佛東環城際鐵路大太區間盾構隧道項目的實踐,中鐵十九局軌道公司提出了EPB+TBM雙模盾構機一體化設計,研發了盾構雙模快速轉換技術,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合理模式轉換點,實現7天完成模式轉換。研發了適用于120米水頭條件下的混凝土管片及接縫防水測試方法,并提出了相應的高抗滲性管體結構成套技術。提出了基EPB+TBM雙模盾構施工過程的隧道及圍巖變形特征的兩階段分析法,揭示了不同地層條件下盾構管片襯砌+壁后填充層聯合支護作用機理和變形特征。
地震多發區隧道穿越斷層破碎帶施工技術成果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鐵十九局通過在西成鐵路小安隧道、玉磨鐵路安定隧道、王崗山隧道的實踐,對地震多發區隧道穿越斷層破碎帶的施工方法、初期支護的應力及變形規律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形成了成套的施工技術。他們采用綜合超前地質預報技術準確判斷斷層破碎帶的特征,模擬分析了小安隧道穿越斷層破碎帶時,不同的開挖支護階段圍巖應力及變形關系,提出了穿越地震多發區斷層破碎帶的施工方法。采用地震時程分析法,揭示了進、出斷層破碎帶在地震作用下支護體系應力應變發生突變規律、支護結構變形規律及受力特征,優化了支護結構及參數,提出了襯砌結構的減震措施。
據悉,該獎項于2006年11月經國家科學技術部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正式設立,旨在獎勵在工程建設行業內對科技創新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以及在國際、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2019年2月正式更名為“工程建設科學技術獎”。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