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行走在金華大地,向著春天出發,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繁忙奮戰的建設者們,一幅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美好向往的“未來”畫卷正徐徐展開……
金華市金義石泄未來社區是浙江省第二批未來社區試點項目,社區將融合教育場景、創業場景、健康場景等九大場景應用,以全面的科技化服務,打造一個“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的智慧居住環境。該項目作為中鐵十六局首個未來社區項目,對中鐵十六局搶占智慧建筑市場份額確保發展戰略落地、鞏固華東區域市場競爭優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金華未來社區項目全面封頂(楊年統 攝)
金華未來社區項目總建筑面積56.6萬平方米,由業內房建領域“王牌軍”中鐵十二局建安公司、中鐵城建一公司和中鐵十六局城發公司等三家單位共同參與建設。其中,中鐵十六局城發公司承建的D1地塊二標段總建筑面積21.74萬平方米,含11棟單體住宅樓及地下車庫、商業裙房等,裝配式建筑占比達50%。
建設團隊在開工滯后一個月、建筑場地低洼且無施工作業面和料場加工區域的條件下,科學謀劃發展全局,全面狠抓施工過程管控,相繼克服有效工期不到210天、新冠疫情,48天39℃以上高溫天氣、46天連續降雨等諸多不利影響,實現了優質、高效、連續施工,在工期進度方面始終保持遙遙領先。經過7個月的艱苦鏖戰,成為首家而且是目前唯一一家實現全面封頂建設目標的單位。通過全鏈條科學有效管理,全面扭轉了開局被動且預期收益率低的發展困局,在華東區域房建市場的強敵勁手中拔得頭籌,獲得了“收益完成好、工期進度好、團隊打造好、作風形象好”的良好贊譽,擦亮了中鐵十六局房建專業的金字招牌。
高端引領、策劃先行
把舵護航項目建設航向
強化頂層對接破局開路。金華項目作為中鐵十六局城發公司入駐華東市場的橋頭堡,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為暢通上下溝通聯絡渠道,公司班子團隊運籌帷幄,第一時間選派精兵強將組建公司華東區域指揮部。指揮部及時對接業主、監理和地方,主動溝通、積極服務,把別人事當自己事,重視品牌打造和團隊信譽建設,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和朋友關系,為金華項目這一初創團隊進入華東市場獲得發展迅速打開了局面。其間,與中鐵十二局建安公司、中鐵城建一公司在“比學趕幫超”的良性競爭氛圍中進一步激活了打硬仗、打勝仗的信心和勇氣,集合管理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通過實干、巧干、苦干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
做實上場策劃跑贏起點。項目上場第一時間,中鐵十六局城發公司派遣上場策劃專家組,集合公司工程技術、安全、質量、經管、物管、財務、黨群等各專業相關專家深入現場實地了解項目情況,結合金華項目建設目標,在秉持實用性強、性價比高的原則下,按照“兩會兩書一通報”的流程,通過啟動會、評審會明確各專業目標、分節點細化工作方案,集全公司之智為金華項目“量體裁衣”打造了一套專屬施工管理建設方案,提前清理發展路障,減少過程性試錯,并作為項目的綱領性文件貫穿了項目建設全過程始終。其中,圍繞深基坑、降排水等重難點工程和降本增效,兩級管理團隊反復溝通交流,不斷進行方案優化、細節調整,在前期排兵布陣上狠下功夫。同時,為確保上場策劃切實發揮有效,公司每季度組織開展項目過程性管控考核,總部相關職能部門根據季度考核結果結合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主動出擊、靠前服務,及時糾偏導正并給予針對性解決方案,全過程掌舵護航項目建設發展航向。
配齊配強團隊質效雙升。競爭上崗出戰斗力,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市勞動模范、魯班獎工程締造者譚光華駐點項目坐鎮指揮,全公司范圍內組織召開競聘會選拔項目主管,競爭上崗激發創業熱情。班子成員、關鍵部室負責人都具備3個以上項目管理經驗,以“骨干+新銳”的方式組建出一支平均年齡27歲,本科以上學歷占比達95%的高學歷、年輕化、專業化隊伍。“三部合一”出凝聚力,“指揮部+項目部+黨支部”分工負責、相互配合,以“高端對接、現場管控、外圍梳理”三條管理主線為抓手,鎖定關鍵、強勢突圍,迅速規劃出與地方、業主、監理、勞務隊等之間的關系網,錨定目標、有的放矢、各個擊破,匯聚出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獎懲并重激發活力,每季度開展“每季一星”表彰,全員打分評比選樹典型模范,及時發放獎勵兌現獎懲措施,形成全員盯現場、搶進度、創品牌的良好大干態勢,最大限度調動全員工作積極性。
科學管理、協同推進
打贏工程建設攻堅戰
內外聯動打開施工新局面。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面對中鐵十二局建安公司周轉場地多達6000平方米,而我方施工現場可利用機動周轉場地僅有500平方米且有效施工時間不足7個月的困局,建設團隊堅持內外聯動雙向發力。堅持眼睛向內練內功,現場以小時為單位編排細化工序進度,工藝銜接環環相扣,最大限度壓縮施工間歇期。現場執行“零庫存”制度和“48小時供料”原則,減少現場材料堆放,并結合項目模塊化、標準化的工程特點,通過料場與加工廠之間多次倒運,在保證物資供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擠”出施工作業面;堅持眼睛向外找出路,在前期積累了一定認可的前提下,建設團隊提出借用施工場地外圍兩條交通道路的申請,通過主動配合設置交通標識、安排專人指揮等,在保證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征得地方政府同意,利用外圍兩條交通道路運倒施工材料,緩解了施工作業面不足的問題。
注重創新跑出建設加速度。創新是發展的靈魂。建設團隊加大智慧工地建設投入,引入視頻監控系統、揚塵監控及噴淋系統、實名制考勤等子系統,打造全過程、多專業的“智慧化工地”,實現“一人多能”管理目標,提升工作效率。其中,現場設置32處視頻監控點對關鍵工區及作業面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監控,在疫情嚴峻、管理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有效降低了勞務爭端。技術新,以房建專家譚光華同志為首牽頭組建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每月組織召開質量創新研討會,共同探討解決現場技術難題26項,累計節約成本300余萬元,完成4項科研立項報批,實現了降本提質創效的初衷。通過大量市場調研和技術經濟比選,果斷摒棄舊工藝和一批老舊建筑材料。比如,在模板選擇上,經過精細測算26層建筑使用鋁膜,工期、價格均優于傳統木模,縮短工期的同時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及設備租賃成本。放棄老舊型鋼挑架,引入爬架防護體系,安全美觀、整體性能好,相對于型鋼挑架單體建筑可壓縮工期15天。
搶抓機遇贏得發展主動權。全局統籌搶機遇,建設團隊堅持想在前、做在前,合理統籌資源要素配置,搶抓一切有利施工條件,推進項目建設進展。上場便趕上“連續降雨”這一攔路虎加之春節將至勞務人員短缺,現場土方開挖和圍護樁施工等受到嚴重影響。經過建設團隊通盤考量分析一致認為“停工弊大于利”,通過適度調整勞務費用與勞務隊伍達成合作共識,順利完成556根支護樁施工任務,為年后主體結構施工全面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贏得了領跑全線的先機。換位思考算大賬,基于業主急需完成未來展廳和體驗中心開放的考慮,建設團隊主動“急業主之所急”,連夜開展技術攻關果斷采用“高大模架早拆體系”施工工藝,在混凝土強度達到65%~75%時完成對8米跨梁板的邊跨三分之一區域范圍模架進行安全拆除,同時組織管理人員、勞務隊伍加班加點鏖戰未來展廳和體驗中心節點建設,后續精裝修隊伍得以提前7天進場展開施工,為完成展廳開放提供了強大助力,獲得業主發文通報表彰,也在一項項闖關奪隘中逐步積累了業主和合作單位的信任和贊譽,為后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打造經濟效益新支柱
合作共贏打造命運共同體。通過公開招標競價,優選實力強、口碑好、報價低的勞務施工隊伍、分包商等,有效降低勞務成本。班子成員、黨員骨干編隊入列成為“棟號長”以“插入式”管理直接對接班組,壓縮管理鏈條,減少溝通聯絡層級,有效縮短了合作磨合期。秉持嚴管善待的原則,用心做事、用情服務,施工現場設置休息室、飲水處,生活區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搭建晾衣區等優化生活工作環境;在中秋、十一等多次組織現場慰問,發放慰問物資,溝通聯絡感情,堅定并肩作戰互助共贏的奮進信念。其中,在夏季連續48天39℃以上高溫天氣里,施工作業面溫度一度直逼60℃,甚至地下室溫度都高達50℃,為確保工期進度,在調整作息時間避開高溫時段開展夜間施工,充足發放防暑降溫物資等措施的基礎上,建設團隊始終堅持奮戰在第一線,爭分奪秒大干快上推進施工建設。沖刺階段適時組織開展百日大干,明確獎罰目標并及時兌現,有效調動勞務隊伍施工積極性,高峰期以“三天一層、一月十層”的建設速度順利實現了26層主樓“飛奔式”封頂目標,工程建設快速高效推進。
多維管控提升創效能力。上場伊始,建設團隊對措施項目進行了詳細策劃,采用固定包干和現場簽證相結合的方式簽訂合同,從源頭上保證了效益。過程中,采用“一表兩階段”管理辦法,即用“一張表”分進場和過程兩部分,統管施工圖預算、上場策劃、過程成本管控、竣工結算等全過程數據,通過數據匯總、分析及風險提示,有效加強了成本管控。嚴格執行使用鐵建商城平臺進行詢價采購,引入物料驗收系統實時記錄與監控項目主材的進出場情況,自動掌握材料的進場批次、產地、數量等進出場數據,提升物資管控效率。同時,租賃材料堅持“日盤點”制度,物資技術工程三部門織牢臨時材料設備管控網多余材料、設備及時退租,并多以小額采購及時支付的方式有力壓降材料單價,著眼于小、落實于細,確保效益不流失。
情理并舉鎖定效益來源。在預期收益率不高的背景下,在全面加強過程管控的基礎上,建設團隊堅持情理利相結合,從外圍找準切入點,爭取效益最大化。善用感情牌,主動協助業主編制施工清單,配合完成市場調研和材料詢價認價,謀全局、算大賬,提前預埋效益“伏筆”。各部門通力合作開展“換手復核”算量模式,形成準確工作清單,上報并獲批簽證30項,預計結算金額700萬元,全面強化過程管控,鎖定經濟效益源泉。勤匯報、多溝通,在主動聯絡中爭取了更多的認可,也為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實現區域滾動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強管理、提質效,建設團隊在一項項“不可能”到“圓滿完成”的闖關奪隘中積累了業主和合作單位的信任和贊譽,完成了金華項目這一初創團隊在華東市場從零起步到有口皆碑的艱苦蛻變。
終不負200個晝夜星馳,“未來”已來。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