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到中國鐵道建筑報社交流學習,提及如何寫作,聽到編輯老師說得最多的就是:講故事。
要想知道故事怎么講,就先得聽聽別人講的故事。
于是,在學習期間,我“聽”到了不少故事。
有因蒲都高速公路通車運營,讓“獼猴桃”駛上康莊大道的幸福故事;有因中老鐵路建設,在占芭花下許下終生約定的愛情故事;有陪伴著老鐵道兵在工地上經歷了無數次日升月落的灰大褂的友誼故事;還有把家里的英雄借給武漢的抗疫故事……
一起學習的伙伴,還分享了不少“故事”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三北”造林記》。生于西北、長于西北的我,也曾去過武威古浪八步沙林場,即便能夠感知到從滿山黃土到漫山青翠的反差,也難以想象,這樣的變化是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但《“三北”造林記》仿佛放映電影一般,讓我想象中的治沙過程,有了具體模樣。
前幾天,偶然看到了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的成昆鐵路復線建設者的故事——《雄鷹飛過吉爾木梁子》。這個故事讓我看到,即使雄鷹飛過了吉爾木梁子,但鐵道兵的精神永遠都留在這片土地上。過去,修建老成昆線的鐵道兵們能穿透萬重山,甚至長眠在那里,讓峽谷飛彩虹,今天,修建成昆鐵路復線的鐵軍傳人就能在義無反顧的奮斗中修通路來,讓天塹通途,讓天涯比鄰……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傳承總是悄無聲息。
一個個故事里,有無私的奉獻,有無聲的傳承,有細碎的溫暖,有數不清的小人物,有匿于其中的大情懷。
而天與海之間,從來不缺從無到有的拼搏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身披霞光的絕世英雄,也不是什么粉墨登場的流量明星,而是每一個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份事業的“我”。故事的背后,是無數具體而微的生動片段。
在中國鐵建港航局承建的山東省小清河復航工程項目,建設者殷劍鋒拍攝到了絕跡已久的鳥中“熊貓”——震旦鴉雀出現在蘆葦蕩中的畫面,用鏡頭講述著建設者們以綠水青山為奮斗目標,讓人與自然攜手并肩的和諧故事。
位于浙江舟山市的魚山島,中國鐵建港航局的建設者們在這里修筑石化基地。他們習慣了停電的常態,能摸著黑夾一筷子菜配著一口飯扒拉進嘴里,不舍晝夜,將一座“懸水孤島”建設成為能源保供的“鋼鐵叢林”。這是建設者們以凡人之軀在東海之濱書寫出的波瀾壯闊的開拓故事。
市場部的同事,或許沒有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但大都見過凌晨四點的雷孟德大廈。財務部的伙伴,不經意間“患上”了“貼票強迫癥”,習慣了用自動鉛筆標注發票上的錯誤。從本部工作申請到項目部工作的朋友,離開了樓下處處都是便利店的寧波,去往了連傘都買不到的小島上……
這是他們的選擇,是我身邊的動人故事,更是無數中國鐵建人的價值奉獻。
紙張上的文字是虛無又縹緲的,當講故事的人將文字組合成為故事,才是鮮活動人的,才是真實可感的。電影《尋夢環游記》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如果因為我們動情地講述每一個鐵建人的故事,而讓他們被世界記得更久一點,我們是不是就延續了他們生命的長度?
講故事的人,是偉大的。
我拿起筆來,在書的扉頁上寫下:要做一個講故事的人,要講天與海之間從有到無的故事,要講山與河之間滄桑變幻的故事,要講春與秋之間揮手作別的故事,要講艱與險之間一路高歌的故事,要講中國鐵建人和神州大地初心如磐的故事。
希望與我并肩的伙伴們,不吝嗇告訴我他們的故事。愿我筆下的故事,不乏能共情的聽眾。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