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成為中國鐵建的一名員工,開啟了我和《中國鐵道建筑報》的緣分之旅。
十年,碎片記憶難以拼湊出完整畫面。得益于從未離開宣傳戰線,翻看網站、報紙刊發的文章,可以大致還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新聞”“腦海里閃過的寫作靈感”,感恩一路以來的遇見,感恩各位編輯老師的一路扶持關注。
從2014年項目一則《南廣高鐵通車運營》的短消息,到2022年《小清河的華麗蛻變》一篇長通訊,有幸在《中國鐵道建筑報》上稿99次。
十年,所增長的不止是字數和頻率,更多的是跟這份報紙的濃厚感情。可以毫不吝嗇地說,這份報紙,是基層通訊員的共同寄托和精神家園,他承載了我們美麗的夢,記錄了我們成長的路,給了我們奮斗的梯。
從這里,我們體會了傳承者的使命。沿著《中國鐵道建筑報》全國統一刊號向上追溯,《鐵道工程報》《鐵道兵》《人民鐵軍》,75年時間,從鉛與火、到光與電,雖然名稱在變, 生產方式在變,但書墨間承載的使命一直未變。這份從戰火中走來的報紙,每一個版面都仿佛掛滿軍功章,向我們訴說鐵道兵的故事。雖然時過境遷,但這條攜著紅色基因的長河卻一直源遠流長,我們沿河吟唱,一路謳歌“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志在四方》主旋律未變,只不過,故事的主角換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面龐……
從這里,我們看到了瞭望者的擔當。約瑟夫·普利策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作為行業記者與通訊員的聚集地,《中國鐵道建筑報》便是我們的“船頭”。通過它,我們聽到了改革的號角、奮進的蹄聲,我們看到了企業的巨變、一線的磅礴,我們感受到黨建引領的魅力、群團齊心的合力,我們觸摸到員工的心跳、幸福的脈動。“大事看《中國鐵道建筑報》,小事在《中國鐵道建筑報》”印刻在30余萬員工心中,那是我們通訊員揮灑靈感的舞臺,更是員工們對標航向的燈塔。
從這里,我們擔負了記錄者的職責。得益于平臺賦予的機遇,我們有幸成為中國鐵建不同時代的記錄者,通過手中的筆、肩上的相機,我們走千山萬水,記錄鐵建奮進之歌。我們記錄港珠澳大橋的巍峨壯闊,我們記錄FAST天眼的神秘深邃,我們記錄“一帶一路”的和平友好,我們也記錄鐵建人的勇敢和幸福。若干年后,我們駐足回首,翻看一份份報紙,在時光的快車中回味某個時代的回聲,感懷每一份付出帶來的收獲。
從這里,我們品嘗了成就感的喜悅。“這份報紙圓了許多出身寒微而有情懷、有才華青年的夢想。”這是中鐵二十五局黨委宣傳部部長劉長彬在前不久舉行的政工干部培訓班上的感嘆,也道出了每位通訊員的心聲。借助這個公平公正的平臺,數不清的孩子從一個個寂寂無聞的綜合部員或者項目其他普通職員,走上了各級公司本部的宣傳骨干、宣傳部部長崗位,提升職務、安家樂業,走向了幸福人生。
十年緣分,感恩遇見,謝謝您——《中國鐵道建筑報》!
【責任編輯:張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