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提升秀林“綠值”
六月的雄安,驕陽正盛。登上千年秀林驛站二層平臺,放眼望去,成片的綠色苗木錯落有致、郁郁蔥蔥、綿延不盡,不僅為過往行人遮陽避暑,還成為這座城市的一片風景、一張名片。
雄安新區千年秀林航拍(王 磊 攝)
“6年了,看到‘千年秀林’從藍圖變成現實,我感到非常自豪。”中鐵十八局雄安新區造林項目負責人耿志國介紹說,他依然清晰地記得,2017年11月7日,中鐵十八局聯合體中標“雄安新區造林第一標”,承擔第五標段造林任務。11月13日,“千年秀林”第一棵樹、第一片林(油松)在5標段15號地塊成功栽植。
與其他植樹造林工程不同,雄安探索的是在我國尚屬首例的平原地區大面積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設,同步創建“數字森林”,并全方位創新植樹造林的理念、模式、技術、養護等流程,大力加強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手段的應用,打造全國植樹造林的“雄安樣本”。
為了落實“雄安標準”“雄安質量”,耿志國帶領團隊把現場當作課堂,細心摸透從苗木進場、報驗、栽植、支撐到大數據錄入、后期養護等一系列作業流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他們在苦練內功的同時,還四處“取經”,外聘專家進行幫扶指導,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全方位提高業務本領。
雄安的每一棵樹都有對應的二維碼,就像一張“身份證”涵蓋苗木從培育到出生、成長的每一個過程的信息。植樹護樹期間,每個施工人員平均每天要步行10多公里,最多的時候能完成2000到3000棵苗木信息的錄入工作。而每一個坐標的記錄,都是未來構成“數字森林”“數字雄安”的基石。
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并非易事,耿志國介紹說,“9號地塊苗木林占地2063.2畝,沒有既有道路,以前常常讓人迷路。我們研發出一款移動地圖,將林區圖紙與奧維地圖軟件中的自帶地圖進行匹配,實時顯示苗木種類、規格、數量和人員所在位置以及各個種植班的邊界劃分。該地圖還自帶語音導航功能。”技術人員打開手機奧維地圖APP,點擊某個具體位置,軟件上迅速規劃出一條最近的步行路線。
7個綠化工程、105個苗木種類、34624畝種植面積、240.45萬株苗木……一組組數據背后,是中鐵十八局建設者貫徹“先植綠,后建城”的建設理念、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的實踐成果。
如今,“千年秀林”工程已造林47萬畝,新區綠化面積73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7年的11%提高到當前的34%,新區綠意更濃,藍圖更美,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宜居城市已雄姿初現,中鐵十八局的建設者還將繼續為雄安藍圖的繪就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