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鐵路兩側鋪設的七彩步道上游人往來不絕,有的在老站臺乘蔭納涼,有的以綠皮火車為背景駐足拍照。中鐵二十二局三公司施工的廈門鐵路文化公園提升整治工程近日完工向公眾開放,市民、游客紛紛前來“打卡”。
廈門鐵路文化公園入口(許僑慰 攝)
鐵路文化公園的前身就是鐵道兵修建的鷹廈鐵路延伸線,該路段在2011年改造成公園后,去年底再次迎來景觀改造升級。“火車情懷”是本次景觀改造的核心亮點,4.5公里的游園線路處處體現“老火車”元素。穿梭其中,瞬間喚醒搭乘綠皮車的記憶。
狹長的公園內,為了讓市民游客有更多歇腳的場所,建設者充分利用街角地帶,分別在思明南路、育青路口、萬壽路口、文屏段打造了4個社區休閑公園,增設火車主題景觀小品、站臺風格休息區,就連路燈、欄桿也統一成“綠色系”,景觀工程全面煥新。
改造拓寬后的步道增加了一段彩虹跑道(許僑慰 攝)
不僅公園內的文創空間、休閑驛站改造成車站模樣,建設者還將一節21米長的火車車廂搬到了公園內作為鐵路文化體驗室,等待文創空間開放后,游客就可以在里面重溫綠皮火車的“煙火氣”。
“綠色的站臺和車廂,一下子就把記憶拉回到70年代了,在文屏路口等待火車轟鳴而過是我們小時候的一種樂趣。”居住文灶社區的吳師傅回憶起那段歲月。
公園作為周邊居民散步、慢跑的首選路線,此次改造從市民的通行需求入手,對綠化帶進行拓寬,沿線步道基本從單向變成雙向,讓通行空間更寬敞。位于育青路口向植物園延伸的450米的彩虹跑道成了打卡“網紅地”。
為了增加沉浸式體驗樂趣,公園在育青路口往植物園方向新開辟了“1955火車兒童小樂園”,火車造型的滑梯和彈簧木馬讓孩子們在娛樂中體驗火車文化。
1955火車兒童小樂園,內部游戲設施融合了火車元素(許僑慰 攝)
除此之外,園內隨處可見鷹廈鐵路“1955”開工年份的標志,并保留著鐵道兵鷹廈鐵路建設的雕塑和圖片,靜臥的鋼軌銹跡斑斑承載著歷史的厚重,銘刻著鐵道兵“移山填海”的壯舉。沿著公園鐵軌走進鴻山隧道,里面記錄著鐵路的前世今生。
“1955年4月下旬至5月底,鐵一、二、十、十一師陸續從黎湛線調至鷹廈線,參加鷹廈鐵路修建的鐵道兵部隊計8個師1個獨立團”。隧道內的展墻上記錄著鐵道兵修建鷹廈鐵路的光輝歷史。
當年,鐵道兵帶領閩、贛兩省12萬民工以“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投身筑路事業,經過1年10個月的艱苦奮戰,于1956年12月9日鋪軌到達廈門,提前一年實現通車目標。
鐵路文化公園所在的鐵路段作為鷹廈鐵路的延伸線,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出省通道,同時也是廈門第一條與大陸相連的鐵路,為廈門的經濟建設和國防事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飛速發展,鐵路延伸線在完成貨物運輸的歷史使命后迎來了華麗轉身,改造成為一條穿梭于鬧市中的“鐵路文化綠色走廊”。
【編輯: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