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鐵道兵,我并不能說清他歷史中一點一滴的細節,因為他的經歷過于豐富,距離近日又有些遙遠,但他艱苦奮斗、忠誠奉獻的精神卻深深影響著每一名入職中國鐵建的“新兵”。
作為一個消失多年的兵種,一個成為歷史記憶的群體,鐵道兵就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閃耀著耐人尋味的光芒,不禁讓人想起在連天炮火中、在冰雪高原上、在無邊荒野里、在茫茫戈壁上,他們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忙碌身影,不由得感嘆他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魄。
無論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用血肉之軀和犧牲代價換來的條條鐵路通道,無不展示著鐵道兵英勇頑強、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斗志。
回首過往,年輕的鐵道兵戰士們以無限忠誠之心、志在必成之概、視死如歸之魄,承接了一個又一個急難險重的使命,成為和平年代環境最艱苦、工作最勞累、犧牲最多的特殊兵種,在設備簡陋、技術受限、任務緊急的重壓之下,他們用血肉之軀發起一次又一次極限挑戰。鷹廈鐵路,他們移山填海,鞏固了海防前線,保障了祖國安定;成昆鐵路,他們不怕犧牲,平均每公里犧牲一名戰士,人定勝天的氣勢催人淚下;襄渝鐵路,他們立足群眾,創造了百萬軍民共同奮戰的壯舉;嫩林鐵路、青藏鐵路,他們走進生命禁區,飲雪煮冰,發揮聰明才智,解決世界難題,為國家建設英勇奉獻……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曾稱贊道,“戰斗在成昆鐵路工地上的鐵道兵戰士是偉大的,我能計算出一道道數學難題,卻無法計算出鐵道兵指戰員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鐵道兵雖然消失了,但作為鐵道兵傳人的中國鐵建職工依然繼承著英雄們可貴的精神品質,“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企業精神已刻入到每一名員工的骨髓中去,“品質鐵建、連通世界”的企業追求已成為新時代鐵建人奮勇爭先的目標。
環顧今朝,在蘭渝鐵路上修建被稱為“鬼門關”的“胡麻嶺隧道”的夏付華、夏荔父子,用6年時間打通了最后的173米,使國外專家直呼“不可能”的神話成為人間奇跡。像夏氏父子這樣,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繼的鐵路建設者正延續著鐵道兵的血脈,在任何困難面前都能頑強應對,直至最終勝利的一刻!
從鐵道兵到鐵建人,變化的是稱謂、是體制,不變的是精神、是品質。無論世界如何滄桑演變,只要人民需要,我們就義不容辭!不管前行的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只要鐵道兵精神在,我們就無往而不勝!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了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每當《鐵道兵志在四方》這首歌曲響起,我的眼前又似乎看到那些無限忠誠、永遠向前進的鐵兵們,隱隱約約看著那一張張流露著喜悅又透出堅毅神色的臉龐,我不禁從心底涌起一股熱潮,想默默對他們說一聲——老兵,你好!
【編輯: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