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劉府生坐著南下的列車,從中國礦業大學來到鐵四院。
“我趕上了好時候,國家鐵路建設事業大發展成就了我。”這是劉府生對自己工作經歷的一句話總結。
工作中的劉府生(右二)(鐵四院 供圖)
他說,哪個地方的鐵路建設工作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三十年彈指一揮,如今,作為鐵四院地路院副總工程師,劉府生的足跡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主持完成了30多個勘察設計、科研等項目,獲得了詹天佑獎等多項榮譽。
一把錘、閱群山、走世界
尋找地質構造標志是地質專業工作者的必備技能,卻也是一大難點。一條條斷層紅線在區域地質圖上清晰可見,但現場地調時斷層特征卻被土層或植被覆蓋,難以辨認。
溫福鐵路是我國東南沿海第一條時速200公里客貨共線鐵路,沿線山高林密、地形陡峻、交通不便。為查明該線路所經區域一條斷層的具體位置及走向,劉府生帶著地調團隊找了整整三天,小組成員都筋疲力盡卻一無所獲。
一天午后,大家在一條水溝邊停下整頓時,劉府生驚喜地發現,被同伴坐著的巖石正是特征明顯的斷層角礫巖,目標就在眼前,真是“坐在斷層上看不見斷層,站在滑坡上瞧不見滑坡”。
看似偶然所得,其實離不開劉府生對地質專業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野外精準識別巖性的“火眼金睛”。
在劉府生看來,地調是鐵路工程勘察最基本、最有效的勘察手段,只有親臨現場,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學習,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地質工作者,為后續的測量、選線、選址、勘探提供指導性意見。
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
向莆鐵路全線長632公里,包括隧道117座、橋梁182座,沿線不良地質發育、地質構造復雜。劉府生作為項目地質路基專冊,配合施工期間經常穿梭于各工點。
他從福州出發至撫州,沿線“巡視”,排查風險、攻關難點。山區鐵路施工便道往往坎坷不平,這段路途一般需要十天才能走完,有時剛洗的衣服還沒晾干就要出發,他便將濕衣服掛在車內,向莆鐵路工地經常能看到這面隨風飄舞的“旗幟”。
2010年6月,江西鷹潭和福建南平等地區暴雨成災,鷹廈鐵路全線停運。
災情就是命令。一聲令下,劉府生立即奔赴現場,參與搶險救災。當時災區交通并不便捷,加上暴雨的影響,大多數工點都需要徒步前往。
雨后的酷暑,更是悶熱難耐。劉府生每天破曉而出、日暮返回,有時趕上夜間搶險,還需輪流值班,給搶險施工提供技術指導。
參與搶險的那一個月,劉府生始終繃著一根弦、提著一顆心,時時放心不下,和其他同事勠力協作,助力鐵四院率先完成了搶險任務。
經過晝夜搶修,2010年6月25日晚,在洪水中損毀嚴重的鷹廈鐵路鷹潭至資溪區段恢復通車條件。
南昌鐵路局稱贊劉府生“關鍵時刻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并授予他“抗洪搶險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出大力、流大汗、喘大氣
劉府生在高原(左二)(鐵四院 供圖)
四年前,劉府生主動請纓,上高原,建“天路”。在世界屋脊開展全過程地勘監理與咨詢工作的經歷和體驗,他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一次,氣溫零下二十度,劉府生一行四輛車綁著防滑鏈出發巡檢。半路上,突然一輛車滑入了路邊小溝,動彈不得,若回去搬救兵拖車,就會耽誤時間,無法完成當天的巡檢工作。其他人還在猶豫時,劉府生毅然決定繼續前進,把車留在原地,第二天再拖回。他說:“每天都有每天的工作,遇到突發情況,能想辦法的就盡量克服困難,確保任務按時完成。”
當被問起高原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時,劉府生說,高原反應、呼吸急促不難;冬季干燥缺氧、失眠無覺不難;路遇狼群、偶見藏獒不難;交通艱險、突發事故也不難;難的是心志不堅、不能堅持。
在劉府生看來,只要職責在心中,固守本心毅然前行,所有困難都不再是困難。
在鐵四院“弘揚兩路精神”道德講堂上,劉府生這樣說道:“能夠在高原出大力、流大汗、喘大氣是我的榮幸,我一直在前行的路上!”
【編輯:敏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