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鐵道兵軍營生活隨著兵改工的變遷已經漸行漸遠,在我青春歲月里基層連隊經歷的那段生活,幾十年過去了依然歷歷在目。
鐵道兵在和平年代的主要任務是修鐵路,為加快繪就我國鐵路大動脈宏偉藍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包括我在內的14.8萬名鐵道兵指戰員脫去軍裝的那一刻,心中對鐵道兵軍營生活的那種眷戀和不舍,那種血濃于水的情懷仿佛突然間暴發了。戰友們相視無語,沒有幾個心里不難受的。可是不管對鐵道兵軍營感情多么深厚、多么魂牽夢繞,都必須無條件服從,轉換角色、走出曾經的生活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
回想起當兵的歲月,與現在比起來,不在一個天平上,給“80、90、00后”講述過去的故事,他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不相信鐵道兵生活居然會是那個樣子。可這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我和戰友們親身經歷過,所以感受很深。
我們戰士是義務兵,多數來自農村。之前對鐵道兵生活一無所知,與我想象中的有很大差距。冬春兩季沒有新鮮蔬菜,天天吃菜窖里儲存的白菜和供應的壓縮菜、洋蔥,十天半月才能吃上幾塊豬肉。八一建軍節、春節,連隊的伙食最好,將養的豬挑個頭大的殺掉,官兵們美美地享受一頓大餐。一頭300多斤的豬,一頓便吃得一干二凈,還沒吃過癮。但值得高興的是,頓頓白面、大米,取代了農村豆渣餅和玉米面少樹葉子多的窩窩頭,與農村長輩、同輩、晚輩們的生活相比,比他們要好幾個檔次。
當時,我們連隊在庫爾勒偏遠農村開墾了一塊荒地種菜,兩名戰士住在那里負責夏種、澆水、施肥、除草、秋收。種植的蔬菜種類少,主要以白菜為主。秋天到了白菜成熟的季節,用解放牌卡車將大白菜運回連隊,儲存到菜窖里,再去農村買一部分便夠冬春兩個季節吃了。由于南疆冬天氣候異常寒冷,存放在菜窖里的白菜全部被凍得硬邦邦,下到鍋里很難煮熟,口感也差。但沒別的蔬菜,我們照樣一點兒不剩地吃完。
冬春吃不到新鮮蔬菜也就算了,可是居住條件比在家還要差。當時,所有參加南疆鐵路建設的營連辦公、食堂、宿舍,均由土墻、竹竿、葦席、油氈搭建而成,還沒澡堂。在農村的夏天,可以下河洗澡、游泳,在部隊是明令禁止官兵去危險的河里洗澡和游泳。去庫爾勒市里一趟,沒有交通工具,包括連隊干部,上街到5里外的岔路口搭過路車,往返一次20多公里,但沒有人叫一聲苦,喊一聲累。
業余生活,也沒有文體活動。連隊沒籃球架、乒乓球臺、單桿、雙桿等體育器材,一些干部戰士晨跑都在壁灘上。官兵們期盼的是團電影隊下基層慰問,大概一兩年送一次電影到每個營。放映員在營部大門外的營房墻壁上掛一塊黑邊的白色幕布,待穿一色軍裝的各連官兵排著隊坐到小馬扎上,營長或教導員講幾句鼓勁的話,露天電影便開演了。為不影響夜間隧道作業和第二天上班,一般只放映一部電影,多為戰爭片,如《奇襲白虎團》等紅色電影。當時的鐵道兵部隊以施工生產為主,文化生活比較匱乏,電影走進官兵的生活是當時津津樂道的話題。僅看團里送的電影無法滿足官兵們的文化需求,許多人利用上街之機,走進庫爾勒唯一一家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我曾在這家電影院看過《刑場上的婚禮》等3部影片。我當兵6年,加起來也只看過10多場電影。
連隊文化生活匱乏,讀書看報卻十分火熱。許多戰士想通過自學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為今后成長成才鋪路。那時候,大部分戰士文化不高,少部分是高中、半數是初中,還有一部分沒讀過書。大家的求知欲十分強烈,用津貼費購買書刊學習、爭相傳閱連隊訂閱的《鐵道兵報》《解放軍報》成為有志青年吸收新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我每次去庫爾勒,在書店待的時間最長,有一半津貼花在購買文學書籍上。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堅持寫讀書筆記,后來開始嘗試寫一些影評、小說。雖然貪大求成宣告失敗,對我10多年后從事文字工作、改變人生卻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我在鐵5師22團3營11連的6年時間,與戰友們一起修建南疆鐵路,為拉近西北邊陲與內地的距離,吃苦、流汗無怨無悔。
【編輯: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