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結(jié)識了一位從事攝影工作的朋友,在前往工地進行拍攝的途中,他和我聊了幾句。
“你們這個年紀怎么想著干工程這個行業(yè)呢?”
等到了工地上,當我?guī)H眼目睹了項目在建工程——“云門”后,他感慨萬千,對眼前這座“鋼鐵巨獸”嘖嘖稱贊。
“這可是杭州亞運的配套工程,等兩側(cè)四棟超高層建起來,將成為新的杭州地標性建筑!”
剛剛的問題不攻自破。而這樣的工程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齡30出頭的青年骨干們用責任與擔當撐起的工程大梁。
回望歷史,北起成都,南至昆明,在祖國的西南角,一條全長1096千米的鐵道線路如臥龍般匍匐在群山之中。
這條始建于1958年象征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三大奇跡之一的鐵路,修建歷時12年,修筑橋梁991座、隧道427條,參建軍民30余萬,犧牲人數(shù)2000余名,烈士墓園一路共建22座。冰冷的數(shù)據(jù)背后,是當年多少人數(shù)不清的日夜堅守、道不完的辛酸悲歡。
一山一忠骨,一站一墓園。一座人民鐵軍撐起的鐵路干線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的力量。
這便是鐵道兵。
立足當下,前不久,一則關(guān)于“中鐵建設第一時間參與抗洪搶險”的新聞報道一時間在各個項目上刷屏,我們無一不對參與此次救災的同事表示點贊。
這則報道談不上雕文織采,僅有寥寥幾組數(shù)據(jù),但更讓我感受到了鐵建人自身散發(fā)出的品質(zhì)——低調(diào)內(nèi)斂、踏實穩(wěn)重。我們是實干家,不做“客里空”。
這便是鐵建人。
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加入到了中鐵建設的隊伍中。在今年五一假期時,我記錄拍攝了幾位仍堅守施工一線的青年同志,通過幾天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都擁有共同的一個特點——忠于自己的事業(yè)。
當談及為什么選擇加入中鐵建設時,青年黨員喻文鑫說道:“云門這座超大型鋼結(jié)構(gòu)建筑讓我感到無比震撼,所以我就來了。”
當聊起工作辛苦與否,項目員工胡國榮的回答很真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只有汗水才能換來真知。既然讓我負責,那肯定要負責到底,這么大的工程呢,我可不能掉隊了。”
他是笑著說完這些的,一臉自豪。仿佛在說著別人的史詩故事而不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般。
比學趕超,奮勇爭先。這也讓我相信了那句:所有的經(jīng)歷都是一種成長,所有的過往都是歲月的恩賜。青年人的拼勁、狠勁就應該在這一刻毫無保留的展現(xiàn)出來。
這便是鐵建的青年人。
憶過往,在歷史的展臺上,一張張泛黃褶皺的老照片,一把把銹跡斑駁的兵工鏟,每每談起鐵道兵我們都肅然起敬。
看今朝,在鐵建的項目上,一個個年輕朝氣的“新鐵兵”,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塔吊組,讓如今的“鐵兵隊伍”煥發(fā)出新的力量。
只要祖國需要、人民需要,鐵建人便會毫無保留的第一時間沖鋒在前,肩負起我們應盡的使命與擔當。就如報道中所言,在最危險的時刻,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時刻,總有一抹鐵建藍。
我們,大多數(shù)人,平凡的每一個人,因為身上的“中國鐵建”四個字讓我們不再平凡。
【編輯: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