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子牙河、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的三岔河口岸上,一座10多米高的紀念碑巍然矗立,兩側花崗巖石上,分別刻著鄧小平同志1986年8月20日親筆題寫的“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9個大字。碑座上,聳立著用漢白玉雕刻的婦女形象。她面帶慈容,懷抱嬰兒,左手伸掌托天,面向海河,注視水面,似乎在凝思著海河的今昔。
位于天津三岔河口岸上的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王飛輝 攝)
20世紀70年代末,天津遭遇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干旱,許多工廠停產,農業土地龜裂,群眾喝“腌咸菜”的咸水,一派大旱景象。這個水荒,嚴重束縛住天津市的經濟發展,國家經委發出預警,天津若因此停產了,其經濟損失將遠高于唐山大地震。
1981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興建引灤入津工程,它全長234公里,原計劃1984年底完成,而天津市決定提前一年,在1983年底完成。這個計劃能否實現,其關鍵就看它的咽喉——位于河北省遷西、遵化兩縣之間的穿越景忠山的分水嶺引水隧洞能否能早日打通。
由于鐵八師在唐山地震時,除奉命在唐山外還到天津抗震救災,和天津人民結下了深厚感情,加之修隧架橋是鐵八師自身專業,所以被天津市和鐵道兵兵部點將,推為參加這一工程的主角,承擔引灤工程中最難的引水隧洞7.21公里的施工任務。
1981年冬,鐵八師接到任務后,一聲令下部隊立即出動。官兵們頂風雪、冒嚴寒,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人員和急需物資就到了工地。
引灤入津開工典禮(中鐵十八局 供圖)
部隊剛上場時,條件差、困難多,正遇上多年沒有的大雪,指戰員不顧行軍的疲勞,不怕艱苦,在雪窩里搭起帳篷,露天做飯,有的到達的當天就開始了緊張的施工。鐵八師40團(后被譽為“老虎團”)施工的七號斜井位于地勢較低的水坑里,水面結著一層冰,由于連隊還沒有來得及配發水鞋,指戰員二話沒說,換起褲腿就跳進水里破冰開挖洞口,腿被冰塊劃出道道血口,凍得手腳麻木,但仍咬緊牙關,大干不止。他們就是以這種爭分奪秒的忘我精神,迅速打開了施工局面。
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在開工初期就來鐵八師傳達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指示,語重心長地對戰士們講:“這個寶(指引水隧洞)就壓在你們身上了。天津700多萬人民,都盼望著你們……”。當即鐵八師就向李市長立下了軍令狀:“請天津人民放心,我們一定提前讓引灤工程在長城腳下變成現實”。
全體指戰員奮勇拼搏,以忘我勞動的勁頭和精神投入施工。風槍手拖著80斤重的風槍連續工作六小時以上,打出30多個三米深的眼。推碴的戰士,在幾百米長的隧洞內,推著一噸半重的石砟,來回奔跑,一個工程下來要跑近80里,相當于跑一個馬拉松。
引灤入津施工中的隧道支護(中鐵十八局 供圖)
鐵八師39團承擔的九號洞,是全隧有名的爛洞子,僅200多米長就發生較大的塌方100余次,最嚴重的一次,上百方土和巖石塌下來,13排鋼拱架有八排急劇下沉,扭曲變形,在場的主管工程師王國鈞喊道:“不要怕,要死,咱們死在一起,為天津人民而死是值得的!”隨即他第一個扛起枕木沖過險區,指戰員們冒著生命危險,經過四十多分鐘的拼搏,搭起三個大枕木垛,保住了拱架,頂住了塌方。
36團12號斜井是全線最深的斜井,它有527級臺階(電視劇《五二七級臺階》原型),208米長,往返一次相當于爬一幢30層高的樓。該團的營長陳正金拖著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的雙腿,每天在這里多次爬上爬下,指揮施工,十分容易。著名歌唱家關牧村到該洞演出,看到戰士們如此艱難的施工,感動得落淚。
在施工中,鐵八師先后戰勝大小塌方591次,攻克大小斷層239處,排除地下水370萬立方米,17名同志英勇犧牲,其中最小的18歲,最大的36歲。
1983年3月,經過一年零四個月的浴血奮戰,引灤入津輸水隧洞提前8個月全線貫通,創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跡。
1983年9月11日,引灤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甘甜清澈的灤河水便流進千家萬戶,結束了天津人喝苦咸水的歷史。鐵八師用鮮血和汗水鑄造了聞名中外的“引灤精神”,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和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
原鐵八師師長景春陽說起“引灤入津”就熱淚盈眶,他說:“引灤工程是鐵道兵用汗水、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正是鐵道兵的拼搏奉獻讓天津人民喝上了甜水,并創造了‘為民造福的偉大思想,頑強拼搏的革命斗志,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勇于創新的進取精神,團結協作的高尚風格,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為內容的引灤精神。我們要把引灤精神傳承下去!”
今年是引灤入津工程通水40周年,40年風華正茂,40年鏖戰如歌,奔流不息的灤河水,就是一座流動的豐碑。
引灤入津工程賦予天津無限生機與活力(王飛輝 攝)
“引灤入津”工程,改變了天津的面貌,造福了天津人民,也締結了中鐵十八局和天津人民的深厚情誼。40年來,“引灤精神”已經成為支撐中鐵十八局人闖市場、抓改革、促發展的精神支柱,成為中鐵十八局人戰勝困難、砥礪奮進、創造輝煌的精氣神,成為一座流動在中鐵十八局人心中的精神豐碑。
【編輯:釗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