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綠豆、冰糖、茶葉是項目部的一點心意,希望你們收下給工人們解解暑、降降溫。”講話的正是中鐵二十一局宣績鐵路站前四標三分部的綜合辦公室主任李潔,她正陸續(xù)將項目部為現(xiàn)場工人精心準備的清涼物資,逐一交付到隊伍負責人手里。
連日來,在安徽績溪,暑伏已悄然而至,似三足烏鬧了脾氣,噴出“三昧真火”于天穹之上,令這座“名人故里、徽廚之鄉(xiāng)”遍地蒸起了桑拿。此刻,我置身于49號路基,搜羅著關(guān)于中鐵二十一局近期開展的“戰(zhàn)高溫”人物專題活動素材。
眼前這如火如荼的施工現(xiàn)場,周遭余繞著三伏蟬的高歌,抗滑樁基礎(chǔ)井口傳來黝黑工人陣陣的喘息,破碎錘于滾滾熱濤中,沿著路基腳下伸出擎天巨臂,一下下朝著燥熱的巖體發(fā)出隆隆震鳴。陡然傳來熟悉的聲音,“快,高程報給我。”我聞聲回眸,原來是測量隊隊長張華平與測量員白帥,兩人正熱火朝天的開展著接觸網(wǎng)基礎(chǔ)高程復核工作。
我走近定睛一瞧,張華平那件浸滿汗水的防曬衣,似身處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霎時映入眼簾。面對驟升的高溫,他卻毫無察覺,手指不斷調(diào)整著棱鏡角度,倏忽之間便完成了復核工作,真可謂煉就一雙“火眼金睛”。我旋即調(diào)好焦距,記錄下這精彩一瞬。
“咱倆看看這幾根預應力鋼筋張拉效果怎么樣?”鏡頭一轉(zhuǎn),位于10號墩至績方臺11號墩現(xiàn)澆梁上,一工區(qū)的技術(shù)員付曼樂和江興躍,正進行預應力初張拉的質(zhì)量盯控,他們頭頂著懸天烈日,大汗淋漓的臉頰下露出欣然的笑容,彼此互相打趣,幽默的戲稱自己是麻辣界的香餑餑“周黑鴨”。望著他們陽光下的笑容,似乎化作一陣清風吹拂過我的心弦。
驟然間,項目前輩的那般描繪浮現(xiàn)眼前,當年的鐵建隊伍住在偏僻山溝的帳篷里,頻頻遭遇極端天氣,狂風將帳篷卷跑都是常事,有時候分到手里的糧票也不夠吃,可這并沒有影響大家的生產(chǎn)熱情。每當夜幕降臨,大家忙完工作圍坐一圈,各展才藝。這時,鐵建人的歡聲笑語伴隨著手風琴和從老鄉(xiāng)那借來的土豆、玉米漫出的香氣交織著,縈繞在仲夏的帳篷里。
思來,幾代人青春蘊含的樂觀精神彰顯了“我們的風貌及工作中應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驀然感慨,炙炎下的汗水是鐵建人的常態(tài),“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鐵建人心里的柔軟。我們這一代青年幸逢中國鐵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更應接好蔚藍旗幟、弘揚鐵建旋律,作為鐵建的“一線宣傳兵”,我誓將這些美好動人的故事堅持寫下去,正如眼前那條既有線延伸至天際的道道鐵軌……
【編輯: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