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的書架上,我驀然發現了為慶祝中國鐵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印制的《中鐵十四局博物館藏品背后的故事》,該書由中鐵十四局博物館出品,淡黃色的封皮將公司七十多年的歷史一點一滴精心包裹,一頁頁翻開來,字里行間盡是流淌的記憶長河,不朽的崢嶸歲月。
書籍《中鐵十四局博物館藏品背后的故事》(王瀟珩 攝)
這本書的編撰過程,我記憶深刻,前期征文工作范圍廣、類別細,以藏品捐贈者為主,同時也面向中鐵十四局集團和所屬各單位全體在職和退休職工,包括所有了解鐵道兵歷史故事的原鐵道兵老戰士、老干部及其親屬,歷時兩年的篩選和整理,最終精選出67篇藏品文章編輯成書。一張照片、一枚證章、一封信函、一本筆記、一幅書畫、一件服裝……一件件看似普通卻意義非凡的物品,凝結著作者難以割舍的情懷,以文章主角的身份,勾起讀者對那段難忘時光的溫暖記憶。
出品這本書的目的是紀念傳承更是啟迪激勵,這本藏品故事書傾注了以藏品捐贈者為代表的企業全體員工,對開疆拓土建設祖國的無比深情,飽含著年華輪轉滄桑巨變的刻骨體驗。啟迪的故事在書中隨處可見,接受過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陳大海,誓言一生為黨為國奉獻、燃燒自己;連續四年被評為“五好戰士”的鐵道兵戰士褚慶鴻,把嚴格務實的部隊戰斗作風始終貫徹到底;愛好收藏、堅持收藏,對鐵道兵文化有難以割舍情節的朱德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積累起鐵道兵厚重的歷史資料;善于用剪紙藝術反映鐵道兵豐富多彩生活的電影放映員王轉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和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生動記錄了鐵道兵戰士學習、工作、生活的積極狀態……
這一段段珍貴的文字,拼接起鐵道兵和中鐵十四局的奮進之路,更讓我覺得有意義的是,書籍的編輯過程讓我不斷學習,更深了解企業文化知識,在一篇章名為《我親身經歷的一次核試驗》文章中,就描述了鐵四師戰士王道全參與氫彈核爆炸試驗的過程。位于天山南麓、羅布泊西端的一片戈壁灘是我國著名的“兩彈”發射實驗基地——馬蘭基地,為保證實驗順利,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要求,鐵道兵部隊組建一支精干的參試隊伍,主要任務為做好后勤保障,并模擬建設臨時性的鐵路建筑物和構筑物,用以檢驗核爆炸的威力。王道全一行的鐵道兵戰士居住在極其簡易的土坯房里,“喝苦水,斗寒暑,戰風沙”,終于迎來了那朵代表核試驗圓滿成功的蘑菇云。了解了這段鐵道兵參與國防事業的歷史后,當我再看展柜中擺放的,與故事相對應的《核武器條件下作戰后方勤務的幾個問題》書籍藏品時,看著那簡約質樸的軍綠色封面,褶皺參差的內頁邊角,我仿佛感受到了藏品中流淌的生命力,那些無言的歷史事實,那些曾經的默默奉獻,連接起七十五年的歷史脈絡,在新的時期繼續發揮著時代的榮光。
撰文編書,追憶歷史。這些藏品故事中所體現的企業前輩的英勇睿智、言行操守、價值理念,代表著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精神高度和做人準則,戰友情、企業情、鄉土情,以情動人,以情啟人,以情樹人,書中所承載的情懷世界,緊緊把企業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榮耀輝煌的歷史進程融合在書里貫穿環繞,凝練升華。
一讀再讀《中鐵十四局博物館藏品背后的故事》,我心潮起伏,感慨良多,深深沉浸在書中字里行間闡明生發的浪漫情懷、仁義擔當,信仰堅定的美,積極進取的美,智慧通達的美,果敢勇猛的美,無私奉獻的美交相輝映、照攝心魂,讓人回味無窮,欽佩敬仰。
【編輯:楊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