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飛舞,錘子叮咚,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楊家嶺小學校園里傳來陣陣工具的敲打聲,電焊機的嘶鳴聲、中鐵二十一局近50多名工人頂著嚴寒正在維修地震中受創的學校,搭架子、拆危墻、補修墻面裂縫、抹灰,預計春節前完成15所學校的維修任務。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積石山縣大地突然劇烈震動,仿佛在揚起手中的簸箕。房屋的梁柱在劇烈的震動中左沖右撞,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羊叫聲、雞鳴聲交織在一起,黑暗的鄉村阡陌上,驚慌失措的人們紛紛逃離即將傾覆的家園。
“地震了!”隨著這一聲脫口而出,該集團積石山縣大河家項目的張工感覺血液噌地直沖腦門,迅速穿上衣服、大聲呼喊其他同事!“當時院子里的同事們有的裹著被子,有的衣衫單薄,穿著拖鞋冷的瑟瑟發抖,真的沒想到災難近在咫尺,大腦一片混沌。”張工回想那晚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據中國地震臺網發布,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發生了6.2級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牽動了全國十四億人民的心。
在這場地震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類在災難面前的團結與勇氣。在地震發生之后,身處災區的該集團大河家項目部迅速組建了一只由黨員、團員青年和退伍軍人組成的突擊隊,積極開展自救,安置當地群眾,搶修“生命通道”,為后續救援爭取黃金時間。
地震發生后,中鐵二十一局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第一時間成立了積石山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全體員工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為受災群眾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救援支持。
聞令而動,盡銳出戰。2023年12月19日接到臨夏州委、州政府的緊急通知后,該集團抗震救災指揮部救援組組長張建明,堅決表態道:“我們將在3天內在梅坡村的8個安置點搭建500間板房,提供1000張床位。全力以赴,集結一切力量,不遺余力地支援大河家鎮的抗震救災工作。”
2023年12月19日晚上,該集團東鄉沿洮河項目在得知災區面臨著物資匱乏的困境,就近緊急籌措了一批物資,包括大餅、蔬菜、面條、食用油、牛肉、礦泉水、方便面、帳篷和活動板房等。幾十輛大大小小的車輛集結起來,以最快速度駛向大河家鎮,為受災群眾送去溫暖和希望。
時下積石山室外溫度在零下十幾度,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安置無家可歸的受災群眾成了燃眉之急。
在人手緊缺、時間緊迫的數九寒天,大多數工人們已經放假回家。張建明目睹這一切,心中焦急不已。他整天奔波于大河家鎮各個安置點之間,催促并監督施工進度,確保在節點內按時完工。
面臨現場人手不足的緊急情況,張建明立即從周邊項目抽調人員,從副經理、總工程師、技術員、電工、安全員,到廚師和幫廚,傾其所有,全力以赴。
“小姨子出嫁,要送到陜西去,現在這種情況我就不去送嫁了……”原本想要請假送小姨子出嫁的沿洮河項目的大廚放棄了對親人的許諾,踏上去大河家鎮的救災現場。“孩子感冒,發高燒幾天了……媳婦怪著呢。”東鄉標準化廠房項目總工王云龍說完,頭也不回的帶著技術員匆匆奔赴大河家鎮大墩村七社的安置點上。
“面都坨了,能吃嗎?”送飯的人員關切地問。“能吃啊!”一名測量員蹲在地上,凍得僵硬的手指笨拙地轉動筷子笑著說。由于安置點遠,交通不便,飯送到了不是凍住了,就是坨成一片。“災情就是命令,時間緊迫,沒有多余的時間。”這句話已經成為他們的口頭禪。
2023年12月21日這一天,經過緊張而有序的連續工作,安置點板房陸續迎來了受災群眾入住。窗戶上漸漸蒙上了霧氣,煙囪上飄起了裊裊青煙,板房內傳來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一位戴頭蓋的大叔,眼里滿含淚水,拉著張建明說:“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二十一局為我們搭建了這個溫暖的家。”
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安置點,人們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關愛與溫暖,災區人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2月22日18時,歷時3個晝夜施工,500套活動板房全部完成安裝,每間板房的安裝時間僅需6分鐘。這是積石山地震后最快交付的第一批安置房,創造了“積石山速度”,展現了中鐵二十一局的高效救援行動和團隊協作精神。
抗震搶險救災的故事還在延續,中鐵二十一局繼續發揮央企擔當,投入管理人員175人,作業人員1000余人,設備320臺套,夜以繼日、連續奮戰,先后在大河家鎮8個自然村的34個安置點和鎮直管的4個集中安置點,搭建安置板房2756套。又在不足36個小時搭建完成13個鄉鎮57所學校教育板房1217間,全力保障了積石山地震災區學生盡快復學復課。
安置點上,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再次響起,老人們聚在一起聊著家常,婦女們忙著燒火做飯,整個場景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氛圍。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