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隨著“東縱二號”頂管機刀盤破土而出,緩緩抵達接收井,標志著中鐵二十二局深圳市16號線共建管廊項目江嶺站至東縱站區間下穿赤坳河頂管順利貫通。至此,深圳市16號線共建管廊項目頂管工程全部完成。
赤坳河頂管順利貫通(張樂樂 攝)
江嶺站至東縱站區間,下穿赤坳河段采用圓形頂管法施工,為雙線頂管,由東向西方向推進。左右雙線全長分別為105米和100米。斷面尺寸為雙洞內徑3.5米,管節為C60P10預制鋼筋混凝土圓形結構,采用DN3500泥水平衡硬巖頂管機。
已實現貫通的赤坳河頂管區間(張樂樂 攝)
赤坳河段頂管區間與深圳地鐵16號線隧道并行,是本工程施工的重難點,也是風險點。河床底與頂管頂部最小垂直凈距離為4米,洞身主要穿越地質為卵石層,屬于強透水層,尤其是汛期期間,在淺覆土頂進施工的過程中極易產生河底被擊穿、滲漏、河底冒漿、頂管機無法保壓、容易上浮等風險。并且該段側穿坪山云巴1號線橋墩,距離橋墩樁基水平凈距為3米,距離赤坳河鋼便橋鋼管樁3.6米,施工難度不言而喻。
為保障“東縱二號”頂管機有序始發和安全推進,項目部根據地質水文情況,周邊環境,線路長度、坡度等情況做好頂管機選型及適應性、可靠性分析,選擇適合的頂管機設備,有效保證施工過程中的可靠性。在頂進過程中時,不斷調整頂進速度,找出頂進速度、正面泥水力、出土量三者的最佳匹配值,以保證頂管的頂進質量。并且密切注意頂進軸線的控制,在每節管節頂進結束后,對機頭的姿態測量,做到隨偏隨糾,控制糾偏量,減小對正面土體的擾動。按照“隨頂隨壓、逐孔壓漿、全線補漿、漿量均勻”的原則,制定合理的壓漿工藝,使頂進時形成的建筑間隙及時用潤滑泥漿所填補,形成泥漿套,達到減少摩阻力及地面沉降。
正在吊裝墩子河區間矩形頂管管片(張樂樂 攝)
新屋站至橫塘站區間,出新屋站沿東縱路向東敷設,下穿墩子河與明挖區間相接。其中下穿墩子河段采用矩形頂管法施工,由西向東方向推進,頂進總長67.5米,斷面尺寸寬7.7米,高4.5米。
此段頂管施工區間下穿城市主干道,車流量大,頂管工作井距既有線盾構區間僅5米,其他給水、污水、燃氣管道錯綜復雜,受超大構件吊運、施工場地狹小、現場交叉作業、施工工期緊張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施工風險高、難度極大。
始發前,項目部組織專家對頂管機始發、掘進、到達安全專項施工方案進行論證完善,積極開展地質補勘與地下管線探挖,嚴格落實地基注漿土體加固和地下管線保護措施,并認真勘察周邊環境現狀,布設監測點加強監測等,確保在既定時間內高效完成了頂管機的下井、組裝及調試,為頂管機的始發創造了積極條件。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們通過加強頂進過程參數控制,保證推進速度的恒定、穩定,嚴格控制頂管推進方向,減少糾偏。強化頂進過程中防汛墻、基坑本體的監測,全方位、全過程盯控,做好過程自動化監測數據收集整理,確保安全平穩地完成掘進任務。同時,采用泥水平衡頂管施工,可以把進水添加黏土等成分的比重調整到一定范圍,形成一層結實的不透水泥膜,有效地防止擊穿河床,比傳統明挖工藝導流施工節省工期近一個月。
據悉,深圳市16號線共建管廊建成后,將有效承接周邊110千伏及以上電力電纜、通信線纜、給水管、再生水管及天然氣管道等各類地下管線,極大提高城市地下管線敷設、維護、檢修、更換效率。同時,也將有效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升管廊網絡整體輻射功能,加快推動區域一體化建設,滿足沿線居民出行需求,對提升深圳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水平、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劉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