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楊奇越? ?時間:2024-02-07
“滴!滴!滴……”測繪儀器發出了提示聲。
臘月初,天地寒。站在太康隧道出口的張亮熟練操作著儀器,“視距超限了,遠離三米立尺。”他對遠處的工友說道。幾分鐘后,張亮完成了腳下沉降點位的監測,比劃了一個向前的手勢,拍了拍身上的積雪,隨即扛起沉重的儀器,向前方走去,“咯吱咯吱”的踩雪聲消散在溝谷的風雪中。
張亮團隊正在開展沉降觀測(梁軍峰 攝)
張亮是鐵一院勘院的一名測繪工程師。春節將至,大家紛紛踏上返鄉之旅,而他和工友要繼續堅守在西安至延安高速鐵路(以下簡稱西延高鐵)的建設現場,因為他們肩負著一項重要工作——沉降監測。
西延高鐵是延安革命老區的首條高鐵,線路穿行在黃土高原地區,梁峁相接、溝谷深切,軟塑性黃土、濕陷性黃土和隧道建設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堪稱“世界性建設難題”。
“我們每天都有監測任務,觀測頻次和時間都有嚴格要求,到期的斷面當天必須完成數據采集,如果沒有按時上傳監測數據,逾期信息化平臺就會預警。”張亮邊走邊介紹。沉降觀測是一項周期性監測,是無砟軌道施工的重要依據和關鍵工序,對控制鐵路工程質量、確保工后沉降滿足設計及行車要求至關重要。
張亮團隊現階段主要承擔這條“紅色高鐵”7個標段、156公里線路長度、590個墩臺、123個路基斷面、1086個隧道斷面、4991個沉降監測點位的監測工作,而伴隨著項目施工持續開展,這些數字將不斷增加。這樣巨大的工程量,質量上卻容不得半點馬虎。
搬運監測設備(閆偉 攝)
今天氣溫驟降至零下15攝氏度,天空中大雪紛飛,路面凍結成冰。張亮扛著15公斤重的水準儀,其他兩名隊員楊雙龍和梁軍峰肩扛水準尺、手提尺墊,一起向溝底緩步前行。
在一番艱苦跋涉后,三人終于抵達了太康隧道2號斜井口。“今年冬天可比去年冷多了!”張亮一邊搓著手哈著熱氣,一邊和隊員交流著,“留給咱們的時間不多了,還有這么多工作,大家一定要滿足斷面監測頻次,確保沉降變形量數據真實可靠啊。”
春節期間,現場施工斷電,隧道內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隊員們借助頭燈沿著斜井向正洞走去。終于走到了監測斷面的位置,楊雙龍和梁軍峰兩名隊員第一時間仔細完成立尺前的點位清理確認工作。
張亮小心翼翼地從儀器箱內取出水準儀,安裝在腳架上并開始開機調試,同時與數據采集端進行配對連接。“我們每測一站,都要與上期的高差進行比對,限差要控制在0.8毫米以內。”張亮一邊調試儀器,一邊介紹著情況,“如果高差較大,就要現場查看測點是否清理干凈,有沒有受損變形,如果是真實的沉降變形我們還要連續觀測兩遍加以確定。”在張亮看來,遇到問題要第一時間分析原因,排除人為因素,盡可能保證數據準確可靠。
儀器調試完成后,兩名隊員已將銦鋼尺扶穩固定,張亮嫻熟地操作起來,漆黑的隧道內只能聽到儀器觀測的滴滴聲,默契的配合其實不需要過多的呼喊糾正,清點、支架、立桿、觀測,一系列操作一氣呵成,每完成一站,張亮都認真比對監測數據,確認無誤后再指揮隊員搬站換點。三人連成一線,一站接一站在黑暗的隧道內向前測量。
張亮操作儀器(閆偉 攝)
走出隧道已是晚上八點多了,鵝毛大雪依舊飛舞在整個溝谷中。“走,上山,溝里沒信號,等到了有信號的地方再上傳數據吧。”透過頭燈的那束光,可以清楚看到張亮說話時哈著的白氣。他無暇顧及早已餓得咕咕叫的肚子,只想盡快上傳數據,并查看數據工況、沉降量等信息是否正確。“我不能讓大家一天的辛苦白費了!”張亮堅定地說。
從西延高鐵開工建設以來,張亮團隊11個小組、42名隊員,每人平均負重10公斤,每組每天平均觀測斷面數30余個,每天平均轉站上百次,至今已經監測上傳了1.9萬多期數據,以實際行動助力這條“紅色高鐵”高質量建設。
伴隨著漫天風雪,大家之前沿溝而下留下的腳印早已不知所蹤,而一個個嶄新的腳印一路通向坡頂。
【編輯: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