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青島百里開外的地方,有個海濱小城名曰日照。1982年春,一支扛著鏟和鍬的部隊烏泱泱進了這座小城,在黃山前村扎下了排排營寨,到處都是“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的嘹亮歌聲。老百姓們哪見過這陣仗,前去打聽,為首的大兵咧嘴一笑:“俺們來這嘎達修鐵路嘞!”這就是中鐵二十三局一公司的前身。
小城駐進一隊兵
那是兗石鐵路剛開工的時候,鐵四師十六團四個營的戰士陸續到達,一營駐奎山,二營駐丘后,三營駐楊家莊,四營駐高興,后勤分隊駐巨峰。
兗石鐵路沿線山川縱橫,河道密布,管段內不到30公里就有大小橋涵116座,機械設備靠不上,手提肩扛成了主力。楊家莊大橋基坑滲水嚴重,戰士們就赤腳跳進刺骨的冰水里,將泥漿一桶桶“傳送”上4米高的地面;抽水機跟不上供應,戰士們就用臉盆舀水,小推車不夠就人工背碴……各營連分隊你追我趕,施工進度不斷刷新,流動紅旗花落誰家成了大家的競猜熱點。
隨著鐵路通車,內陸的優質煤炭換成了源源不斷的外匯,黃海灘頭華麗蛻變成東方大港,鐵道兵們住著住著,就成了定點落戶。1984年兵改工命令一下,大頭兵變成了“職工”,要安家、要添置設備、要從“吃皇糧”改為自謀出路,更別提還有不少小伙子和當地的姑娘“升華”了革命友誼……大家伙一合計,覺得這地方還不錯,有魚有水有活干,就此在石臼所扎了根。
織密路網換新顏
從這一刻起,職工們對小城來說不再是過客,自己的“家”當然要打扮起來。于是,大家伙從“老本行”開始,陸續修建了石臼油庫專線、木材碼頭專線、糧油專線等地方鐵路。鐵軌交織,經濟命脈賦予了小城活力和動能。
隨著經驗和水平的提升,公路也已不在話下,204國道、兩石公路、日竹高速、疏港路、山海路……一條條主次干道四通八達,城市基建仿佛按下了“加速鍵”,在萬象更新中“破繭成蝶”。
在這里就不得不提90年代初發生的一件事。
彼時,我國著名書法家孫鑫先生在日照一中體育場用一支75公斤重的巨筆寫下“日照”二字。電視臺決定切下河山半邊山體,在峭壁上鑿下這幅巨書作為臺標。山為地骨,石為巖魂,切削山體,何其之難?萬般無奈下,我單位老工人蔡永護挺身而出,接過了這一重任。蔡永護從事爆破工作十余年,通過自學克服了經驗少、文化低等困難,爆破技術不斷提高,被大家尊稱為“爆破大王”。在他的指導和親自操作下,歷時三個多月,硬是切下河山半邊山體,形成高60米、寬100米的一面峭壁,完成了這一大型爆破工程。“日照”巨書不僅被收錄進《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其工藝精湛、雄偉壯觀也使它早已成為扮靚城市的一道秀麗風景線。
共建東方新港城
時間來到2019年,日照市第一條隧道中。正值雨季,連日暴雨早就把集水槽灌滿,邊坡也有滲水跡象,泥濘不堪的便道導致人員、機械設備進離場困難。隧道外雖瓢潑大雨,隧道內卻燈火通明,為了保通車,現場技術員們“晴天加油干,雨天不停干,夜晚倒班干”,一腳深、一腳淺地踩出了一條安全通道。在爆破的轟隆聲、水泵的嗡鳴聲、工人們的號子聲中,這座名為“嵐山隧道”的雙線暗挖隧道從進場至通車僅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嵐山速度”。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小城的每一個角落,長期以來,中鐵二十三局一公司在日照市創建了一批優質工程、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四十載春華秋實,四十年沐雨櫛風,這支鐵道兵隊伍與這座海濱小城同氣連枝,早已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根深葉茂、郁郁蔥蔥。
當你來到樸實卻繁華的石臼街道,步入歷經半個世紀風雨洗禮的公司大門,一座灰色四層小樓仍是我們每天報到的地方。院內的道路幾經翻建,早年植下的青柏還算蔥蘢,退休的老人搖著蒲扇講著過去的故事,嬉鬧的兒童撿來樹枝石塊“修路架橋”……這里簡樸而寧靜,悠久而親切,見證了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但仍懷揣一份遠離喧囂的美好。
鐵道兵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座小城,它在小城生根發芽、展葉開花,它為小城培土育才、添磚加瓦。
【編輯: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