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遷中也有不變情懷,猶如一首悠揚的交響曲,低吟著對大山深處的摯愛與擔當,這是我觀看電影《幸福慢車》后最大的感受。
在高鐵快速發展、四通八達的時代,傳統的綠皮火車逐漸被取代和淘汰,但“慢火車”卻以其特有的方式,堅守著那份對大山深處的關懷與責任。作為高鐵項目的建設者,我們或許習慣了與速度競賽,致力于打造更快、更便捷的交通動脈,而“慢火車”則讓我們重新審視了慢下來的意義,那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堅守,對每一寸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誼。
“現在老家的長輩還是喜歡綠皮火車,在車上她可以售賣現采的菌子,也可以買到生活的日用品。”合武項目上一位來自貴州大山里的同事介紹到家鄉的“慢火車”。時代在發展,我國卻仍保留著81對公益性“慢火車”,覆蓋著20余個省區市。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慢火車”將閉塞的土地與外界聯通,趕集求醫、探親上學、外出務工……逢站必停的“慢火車”,它是走出大山的“最先一公里”,也是連接故鄉的“最后一公里”,汽笛聲響起,“慢火車”生動踐行著“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時代承諾。
“小人物”托起“大民生”,“小慢車”映射“大時代”。一趟趟穿行在崇山峻嶺間的“慢火車”,連通了山區經濟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利。在穿越天山山脈、行駛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和田玉龍號”列車,手工藝人在“流動巴扎”推銷手工木制品;內蒙古深處的6856次列車,是托載孩子求學趕考每日如約而至的“草原校巴”。幸福慢車不僅展現了鐵路沿線鄉村的美麗蛻變,更讓我們看到了鐵路人平凡崗位上的不凡貢獻。
“朝發夕至,風馳電掣的高鐵速度,目的是創造便利舒適的生活條件,翻山越嶺,溫情守望的‘慢火車’,為的也是把日子過得更好。我們建造高鐵,就是想讓‘人民生活幸福’來得更快一點。”我的師傅是這么為我解釋火車的快與慢的。“快”是中國速度,“慢”是中國溫度,這與我們正在參建的合武高鐵項目不謀而合,我們建設的不僅是高速度的鐵路,更是連接希望與夢想的橋梁,助力著區域經濟發展,推動著鄉村振興的進程。
悠悠“慢火車”,濃濃“民生情”。在中國高速鐵路網上飛馳的每一列火車,都將是幸福慢車精神的延續,承載著速度與溫情,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書寫著屬于我們的鐵路故事。
【編輯:敏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