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晉蒙交界,春雨細細。在國家級重難點工程集(寧)大(同)原(平)高速鐵路山西段賀家堡跨韓原鐵路特大橋上,看著鋪軌機將全線首條軌枕穩穩落入橋面上,中鐵十七局五公司副總經理兼中鐵十七局集大原鐵路2標項目副經理高曉雷用手機記錄下這一刻,回望兩年來戰嚴寒、斗酷暑的每一個場景,他百感交集。
參與京滬、鄭太、集大原等7項國家級重難點工程建設;創新采用30余項新技術、新工藝;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建筑業企業優秀項目經理”等13項省部級以上集體、個人榮譽……參工17年,憑借清晰的項目管理思路和突出業績,高曉雷不斷突破自我,打贏一場又一場精品工程“主動仗”。
品質鑄造,擦亮企業“金招牌”
高曉雷與技術骨干在施工一線優化施工方案(王珍珍 攝)
“打造精品工程,既是企業履行承諾、回報社會的責任體現,也是贏得市場認可、實現滾動發展的根本要求。”日常管理中,高曉雷始終堅持以過硬的施工品質為企業充分釋放品牌影響力。
全長8308米的店上隧道是鄭太高鐵重難點工程之一。該隧道Ⅳ、Ⅴ級圍巖占比95%,穿越地層地質復雜,先后穿越11條斷層帶,圍巖破碎,部分洞身及洞身附近白云質灰巖中含石膏,具有侵蝕性和膨脹性,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由于膨脹性圍巖在施工過程中,支護量比常規圍巖大,工字鋼間距小,規格大,施工費時費力,嚴重制約施工進度。
2018年初,時任鄭太高鐵項目經理的高曉雷,經過反復思考和實踐探究,創新優化施工方案和資源配置,強化隧道鉆孔、支護、監控量測等過程控制,打造出內實外美的高品質隧道。憑借標準化管理流程,鄭太高鐵標準化施工被認定為中國鐵路鄭州局管段內唯一示范工程,并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與此同時,高曉雷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戰略、管理體系和生產經營中,在搶險救災等方面積極作為,他牽頭成立鐵路搶險救援隊,發揮山西片區資源集中優勢,為南同蒲、侯月、寧岢及大秦鐵路安全運行提供保障,以品質建設、央企擔當推動屬地經營實現滾動發展,接連中標襄垣東站、長治房建、集大原高鐵等6個國家、省部級重難點工程。
精益管理,集聚效益“強磁場”
高曉雷在項目一線指揮施工作業(王珍珍 攝)
“按照工程部優化的‘懸臂梁變支架現澆梁’變更方案,物資部和經管部對現有工程量再審核、計算,確保實現預期增效目標……”2021年10月初,擔任項目經理的高曉雷,在項目早交班會現場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工作安排。像這樣夯實創效根基的部署會在項目已是常態。
“既要會管理,更要會‘算賬’。”作為集大原鐵路項目精益管理帶頭人,高曉雷緊扣‘成本管理’核心,堅持以精細化管理為目標導向,瞄準技術創新、方案優化、成本管控、變更索賠等創效點,從項目進場開始超前謀劃,深入研究項目地理位置和施工實際,逐一擊破,尋找創效突破口,有效提升項目管理效能。
點滴創效,在于精益。在其帶領下,項目施工生產和成本控制有了“質的提升”,項目提出“梁場布局、墩柱模板設計、大郝線改路、將伸縮墩調整為普通墩、旋噴樁變更為CFG樁”等24項優化及變更方案,創優增效6千余萬元;積極推廣使用20余項新設備縮短工序銜接用時,節省工期超50%,完成全線首個現澆梁合龍、首個框架墩墩身施工等5項全線“第一”,創全國單榀鋼橫梁吊裝最重紀錄,單月施工產值突破2億元,29個工期節點均按期完成,連續2次獲全線信評第一。
科研創新,按下創效“快進鍵”
高曉雷(左三)與創新工作室成員進行課題研討(王珍珍 攝)
以成本管理為坐標點,不同顏色的箭頭四向輻射,科研立項、QC成果、新型專利……在高曉雷辦公室,他常常在項目科技創新導圖前駐足沉思。
“在高鐵建設中,我們以施工現場需求為導向,錨定項目高質量建設目標,聚焦前沿科技和關鍵技術研發,加速推進產學研用,大力推廣有利于提高項目生產效率、管理效率,保障安全質量的新工藝、新技術和先進設備,提升項目智能建造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推進成果轉化,確保項目關鍵線路、關鍵部位全程可控。”深諳科技創新是項目創優增效的關鍵環節之一的高曉雷表示。
他積極帶領技術團隊開展科研攻關,先后在鄭太高鐵、集大原高鐵完成科研立項4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QC成果4項,2項獲評中國建筑業協會優秀成果;組織發明“一種輔助隧道型鋼拱架對接加長的定位裝置”,提升鄭太高鐵標準化管理流程;圍繞高速鐵路鄰近既有線及穿越濕地施工生態保護技術、高速鐵路信息化管理技術等5項科研課題強化技術攻關,加速推進產研結合;依托BIM、Smart4D數字化技術,打造“智慧梁場”,實現工序銜接科學合理,制梁效率提升11.7%。
“創效之路,不是獨木橋,也沒有終點站。”高曉雷將繼續堅定發展方向,提升專業化、精益化綜合管理水平,走好創新創效發展之路。
【編輯: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