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時間像流星一樣消逝得飛快。彈指一揮間,我和曾經的鐵道兵戰友已經作別軍營40年,回鄉軍旅生活,有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
昔日的鐵道兵,從1948年成立到1984年1月撤銷番號,長達36年的光輝歷程,讓所有鐵道兵官兵感到驕傲和自豪。鐵道兵這支鋼鐵勁旅,風餐露宿,逢山鑿路,遇水架橋,與大自然搏斗,挑戰不可能。在保家衛國中,鐵道兵展現了廣大鐵道兵官兵搶修鐵路、英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本色。
在和平年代,中國鐵建承擔了國家主要鐵路建設任務,四通八達的鐵路大動脈,是英雄的鐵道兵官兵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成的,留下艱苦奮斗、屢建奇功的閃光足跡,為國家富起來、強起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沒有全體鐵道兵官兵的吃苦奉獻,便沒有國家鐵路的快速發展,沒有鐵道兵這支部隊,便沒有我和戰友們的美好前程。
我當兵前是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少年農民,走進軍營的夢想便是為了吃飽飯,穿軍裝,改變多年窘迫的生活。同時,我希望在軍營大熔爐里得到淬煉,學一身本領為今后的事業鋪路,實現個人價值,報答父母、報效國家。我剛入伍時,所在連隊擔負庫爾勒至塔什店段的南疆鐵路庫魯塔格隧道出口掘進攻堅任務。隧道貫通后,人工抬水泥、砂石料、攪拌混凝土,哪有衣服不破不臟的?夏天還好一些,隧道內打風槍、人力扒渣裝斗車,汗水伴著粉塵流個沒完,缺氧暈倒被抬到洞口吹醒繼續干。這都不算啥,下班后接兩盆水簡簡單單洗洗一下身子,換上一身軍裝,精神了許多,變身為英姿颯爽的軍人。
不管環境多么艱苦,都改變不了年輕軍人追求理想的信念和決心,每個人都在設計未來,并為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入黨、提干是許多軍人的夢想,可是一個連也不過9個穿4個口袋的軍官,只有個別人能夠實現美好愿望。我到老連隊工作那兩年,從優秀戰士中提拔了兩名排長和1名司務長,后來規定從教導隊學員中提拔,再后來改由從部隊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提拔干部。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軍人占全連總數的一多半,高中生僅有一部分,純粹沒上過學的約占20%,而連里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的都是被推薦或考上石家莊鐵道學院、長沙鐵道學院的。部隊的文化氛圍很濃,大多數軍人讀書自學,希望自己的文化水平適應日益發展的軍隊需要。我身邊的許多軍人意識到沒文化,想被提拔重用和調到團、師部或者管理崗位,夢想難以實現。連隊訂有《鐵道兵報》,干部戰士爭相傳閱,愛不釋手。我將每月的大部分津貼買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學習興趣頗濃。軍營好比一所“開放的大學”,部隊培養了一大批國家和軍隊所需的各類人才,許多中高級領導干部都是從基層戰士中通過刻苦自學成長起來的。有10多人成長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與軍隊的培養和出生于五六十年代文化底子差的有志軍人“逆襲”不無關系。
我從軍6載,見證了鐵道兵的變遷,改工后與企業風雨同舟幾十載,在部隊良好的“土壤”中不斷成長進步。
當下的中國鐵建是知識型、科技型企業,絕大多數員工擁有高學歷,在大數據時代的優越環境里,成才的路子寬、渠道廣。如今的企業,人才薈萃,掌握了創造輝煌的主動權。年輕一代是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重任在肩,使命光榮。
【編輯:楊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