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歷時1500多天,澳門首條雙向八車道跨海大橋——澳門大橋迎來全線合龍的歷史時刻。項目聯營體以模式創新凝聚建設合力,以數智建造賦能精細管理,以本土融入管控合規風險,書寫了“一帶一路”建設新樣板,為境外項目扎實推進精細化管理,實現創譽創效提供了有益借鑒。
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市場,幾十年來,中國鐵建以敢為人先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適變之道”。從上世紀70年代承建坦贊鐵路邁出中國建筑企業走上國際舞臺“第一步”,到建設的中老鐵路開啟一軌通兩國的“幸福路”;從承建的雅萬高鐵成為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生產鏈走出國門的“第一單”,到參建的“中歐班列”服務網絡基本覆蓋亞歐全境,從援建項目、勞務合作到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維護、投融資等,中國鐵建具備為業主提供全產業鏈綜合服務能力。澳門大橋項目正是充分發揮鐵建“大兵團”作戰優勢,跳出傳統單打獨斗模式,中國土木、中國鐵建大橋局等單位強強聯合,形成統分有序、優勢互補,責任清晰、協同有力的聯營管理機制,讓設計、施工、商務、保險等“一站式”定制服務深受業主歡迎。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抱團優勢,使工程承包和非工程承包板塊有機融合起來,提升企業拿項目、占市場的能力。但是,聯營體配合度要求高,形成默契難,其運作相比于獨家單位施工更為復雜。因此,創新方式,深化項目精細化管理,厘清權責利邊界至關重要。
澳門大橋項目以數智建造賦能項目精細化管理,運用BIM+物聯網可視化智慧工地系統,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融入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讓方案編制、人員架構、分包管理、材料設備采購租賃等各階段、各方面公開透明,一目了然,解決了傳統聯營管理模式層級多、上下協調時間長等難題,實現了“管理決策鏈條更短、架構更扁平化、市場反應更敏捷”的管理目標,打出了鐵建“橋牌”的赫赫聲威,為海外項目全面實現精細化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事實上,強化科技創新不僅影響著項目精細化管理的“顆粒度”,關系項目創譽創效水平,更事關企業發展大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科技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國際賽道上,“標準制定者”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意味著行業最高話語權。一直以來,中國鐵建積極推進中國標準國際化,目前已發布ISO、IEC標準21項,為堅定實施“海外優先”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容忽視的是,境外項目風險管理,一直是企業的“痛點”和“堵點”。澳門大橋項目進行了有益探索:通過聘請澳門本地專業顧問團隊、將兩地法律法規深度融合應用到現場管理各環節等方式,解決了風險管理“水土不服”的問題。實踐表明,境外項目建設只有像這樣,少些“背包客”思維,多做“老土著”文章,才能讓企業“本土化”“屬地化”的“蛋糕”越做越大。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共建“一帶一路”的征途中,每個項目都有其獨特的區位特征、資源稟賦和建設難點,推廣“澳門大橋模式”并非一成不變地照搬照抄,而是采取新思維、新技術和新模式,深耕市場,用心澆灌,才能真正發揮精細化管理的作用和價值,擦亮中國鐵建品牌,在共建“一帶一路”征途上奏響美美與共的樂章!
【責任編輯: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