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中鐵建設將培育新質生產力作為企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抓手,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擬定“基于零碳技術的既有建筑改造”五大新質生產力培育方向,不斷探索完善“中鐵建設發展模式”,深度融入新質生產力培育全過程,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是改造,更是蛻變
今年五一假期,往來海南瓊海東嶼島的游客絡繹不絕,改造后的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煥然一新。
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噴泉廣場,兩排綠色的花朵風機迎風綻放。這是目前世界上啟動速度最低的風機,僅需1.2米/秒的風速即可啟動,能實現24小時全天候持續發電。
除此之外,經過100%電氣化改造的島內建筑,實現了零化石能源使用;更新后的磁懸浮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噪聲更低、壽命更長、工作效率更高,能效提升20%以上;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身的“光儲直柔”配電系統,供電能力大幅提升30%。
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中鐵建設機電公司 供圖)
什么是“近零碳”?就是一定區域內年溫室氣體凈總量持續降低并逐步趨近于零。“要達到‘近零碳’,關鍵在于做好加減法。”負責改造施工的中鐵建設項目經理袁磊說。
作為全國首個“零能耗”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放眼望去,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的墻頂地都裝配了“黑科技”,比如,隨著太陽光照角度自動調整傾角的光伏百葉,光電轉換效率達21%的屋面光伏板,再比如能抵抗3噸/平方米荷載壓力的光伏地磚,等等。在這里,光資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
光做加法還不夠,在博鰲論壇大酒店的大堂,袁磊團隊打造了一面會“呼吸”的玻璃幕墻,光伏玻璃+百葉+電動窗通風的組合,每年可減少大堂空調用電量20%左右。
數據顯示,示范區全年可生產綠電約3200萬千瓦時,不僅能滿足示范區每年約1700萬千瓦時的用電需求,還能將余電上網,預計每年可儲備約7720噸負碳。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因此榮獲德國能源署在中國頒發的首個“零碳區域運營認證”標識,同時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和國家能源局低碳轉型典型案例,并被全國綜合智慧能源大會授予優秀示范項目稱號。
是技術,更是產業
在高溫潮濕的海南,如何既保持室內干爽,又能節能降耗?中鐵建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智慧能源管控平臺。
“當監測到空氣質量及溫濕度不達標時,系統會自動開啟新風機組和空調制冷機組,并根據建筑空間人數及室外光照強度,動態調節空調及燈光。”示范區改造項目電氣工程師馬懷旭說。在“智慧大腦”的協調指揮下,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年碳排放量較改造前減少90%以上。
不僅如此,中鐵建設還總結了綠色低碳建材、可再生能源及儲能、綠色智慧照明等十大零碳技術,與中遠海運等單位聯合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依托“中鐵芯”品牌,持續深耕高端機電市場。4年間,他們先后中標南沙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蘭州中川國際機場T3航站樓等112個項目,合同金額達129.5億元。
近年來,中鐵建設明確“以科技創新、業務創新為核心競爭力,驅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轉型升級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條“科學技術化、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發展之路。
僅機電公司裝配式機房技術一項,就在全國50余個項目的大中型高端機電制冷、換熱機房施工中應用,管道預制總長近2萬米,較傳統施工方式節省工期50%。
地下室結構鋁模體系技術首次應用(中鐵建設建筑科技公司 供圖)
過去,房建工程地下室結構施工只能使用傳統木模板,現如今,地下室結構鋁模體系技術被首次應用到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拆模后,混凝土表面達到飾面級清水混凝土效果,更重要的是鋁模板可以反復周轉使用200次以上,大大節約了成本。”項目總工程師趙相陽說。
2016年以前,面對10萬平方米的閑置全鋼大模板,中鐵建設科技公司守著“重資產”管理模式,發展舉步維艱。2017年,公司創新引入鋁模,采用OEM生產模式和“以售養租、租售并舉”的平臺化運營模式,小小鋁模板做出了一單單大生意。短短3年時間,公司在全國成立6家鋁合金模板工廠及2個鋁型材生產基地,年產能335萬平方米,規模位居全國前三強。
就在今年4月,中國鐵建首次境外鋁模供應在澳門新城A區A1標段項目成功交付。
是事業,更是責任
王寬算過這樣一筆賬,應用視覺智能空調綜合控制系統后,北京朝陽站能節約17%的綜合能耗,每天可節約用電2.18萬千瓦時,節約的電量可供一個三口之家正常使用9年。
基于機器視覺的室內環控系統目前已經歷了6次升級迭代,衍生出雙目3.0版、全景視覺5.0版和紅外版等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產品,并成功入選北京市節能技術產品推薦目錄。而這整套系統正是出自王寬博士之手,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中鐵建設工程研究院節能環保研究所所長。王寬認為,綠色低碳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技術創新的原動力。自2019年研究所成立以來,他們團隊主編或參編綠色低碳技術相關技術標準30余項,申請綠色環保領域專利500余件。
能否提供更加節能環保的技術不僅是企業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需要,更是充分發揮“三個作用”的必然選擇。
廈門北站感應式智能天窗(中鐵建設南方公司 供圖)
在福建廈門,廈門北站換乘中心采用更加智能的感應式智能天窗,它最大的亮點就是能自定義調整天窗的開合角度、時間和窗簾覆蓋面積。“據測算,每年預計能節約近40天的通風系統運轉,相當于減少14噸二氧化碳排放。”天窗施工負責人潘峰潭介紹說。
在海南海口,博雅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的模板用量減少約90%,建筑垃圾減少近40%,平均施工速度從過去的5.5天/層縮短至現在的4.5天/層,這都要歸功于他們自主設計研發的裝配式IRF體系及PK3型疊合板的應用。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客站示范工程暨智能客站新標桿、亞洲最先進的綠色貨運機場、PGPR原位生態整體修復、電梯智慧運維管理……環保故事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廣州南沙等地的項目上演。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