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家庭,我心中的家風 |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張文娟 ??時間:2024-06-07 |
【字號:大 中 小】 |
單位附近有一個公益圖書室,敞亮的空間、簡潔有序的書架,紅色書刊、法律書籍、人文歷史書籍、經典名著、兒童繪本等圖書種類全、內容豐富,可滿足居民多樣化閱讀需求。據說這是政府投資的“書適區”,目的是營造濃厚的社區讀書氛圍,豐富居民群眾文化生活,增強居民群眾文化底蘊,打造文明書香社區。我們生活的時代真好。 中午單位食堂吃完飯,距離上班還有一個多小時,我便放松自己,暫時與書籍為伍,安靜地獨處。 時間久了,我發現有一個大學生模樣的人是圖書室的常客。他翻著厚厚的書籍,用心地看著,時不時還在自己的電腦上做著筆記。偶爾讀書累了,會輕輕地合上書,眺望一下遠方,神態、動作都溫文爾雅。每次離開圖書室時,他也是踮起腳尖,幾乎不發出任何聲響,盡量不去打擾別人。 我產生了一個想法,并很快付諸實踐了。周末,我帶孩子陪我去圖書室,告訴她,今天我們不讀書,只悄悄觀察人,并且需要用心記下4組家庭正在讀書的樣子。 2個小時之后,我們在廣場進行交流。第一個30分鐘,她觀察到有的家庭讀書時很不耐煩,走馬觀花,幾分鐘翻完就去換成另一本書,書籍隨意扔回,給圖書管理員整理書籍制造了麻煩。第二個30分鐘,她觀察到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是默默地在讀書,并且他們讀書時表情很豐富,時而微笑、時而傷感、時而閉眼沉思。第三個30分鐘,她觀察到了自己最不喜歡的讀書家庭:坐在圖書室中間的一家人,孩子不想看任何書,媽媽不停地在訓斥孩子,爸爸一直不停地在高聲打電話,周圍的人都投來不滿的眼神。最后30分鐘,是她最喜歡的一家人,同她年齡相仿的一個小姑娘,正在聚精會神地看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還在摘抄好詞好句,有讀書、有思考,父母也在安靜地讀著書,時而眼神對視,欣慰地看著自己的孩子。 女兒說:“媽媽,最后一組家庭,愛心磁場力好大,特別幸福,真的好羨慕,如果我們身邊都是這樣的家庭,那該多美啊,就不會有不文明不禮貌的孩子,就不會有愛哭鬧脾氣暴躁的孩子,都是并列第一的優秀啊。”一個11歲孩子眼中所呈現的同一個場所不同家庭情況表現,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談談我心中的家風。 關于家風,習近平總書記曾有形象的比喻:“大家仔細看一看‘家’和‘冢’這兩個字,它們很像,區別就在于那個‘點’擺在什么位置。這就像家庭建設一樣,對家屬子女要求高一點才能成為幸福之家,低一點就可能葬送一個好家庭。” 在任何文化中,家庭這個社群總是負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家,除了作為實際生存的空間和生產生活的組織單位,還承擔著一種生養之外的教化功能。“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家人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遠行之人念著的一定不只有家中的熱飯熱菜,還有母親的“嘮叨”和父親的“叮嚀”,家風文化,更是一種被時刻想起的信仰之力。 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融匯國風,家風正,民風純,政風清。 小的時候,我第一次聽《滿江紅》是父親唱的,沒有麥克風,淳樸的原聲清唱,只是覺著一腔熱血,特別好聽。再大一點兒,和他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岳飛傳》,知道了岳母刺字,知道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這是母親對他的希望和要求。原來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這樣深遠,深遠到岳飛一生都在遵奉。父親說:“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不需要你去打仗,但是你要記住,讓自己努力變優秀,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長大了能夠去幫助別人的人”。話不多,常常縈繞耳邊,而今的我,常常也對自己的子女去說這一句話。 優良家風的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好兒郎。 我們的青少年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常說,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應該擔負起教育后代的責任。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作為父母,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 家風不正,難出好苗。反觀那些腐敗分子,舉家貪污受賄者有之,甚至丈夫當官,老婆孩子“賣官”,最后成了真正的“一鍋端”。 國如車,家是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社會風氣的細胞。家風自然會向民風輻射,民風自然會向國風延伸。有良好家風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健康向上、文明進步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