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橋主塔首次轉體順利完成”“斜拉橋塔梁共轉成功完成”,一支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團隊,他們向新而行,堅持科技創新,完成了國內單體最大噸位二次轉體斜拉橋,成功攻克了全線關鍵技術節點,創造了全國同類工程施工新紀錄。
中鐵十七局二公司承建的陜西咸陽彩虹二路高架橋項目北起玉泉西路,南至寶泉路,全長885米,跨越徐蘭高鐵、隴海鐵路等9股鐵道,連接咸陽南北城區,通車后將進一步完善城區立體交通路網,為打造“大西安”都市圈咸陽核心區注入新活力。
大橋轉體部分主塔為A字形,高84.778米,梁體長221米,總重量約5萬噸。由于橋址緊鄰鐵路營運線,四周均為居民居住區,加之西安地鐵1號線盾構區間隧道貫穿轉體承臺群樁基礎,如何將數萬噸的龐然大物與鐵路線“平行”變為“上跨”鐵路線,成為建設者面臨的技術難題。
向新而行,點燃創新引擎
橋梁轉體后(蒲一輝 攝)
為降低施工對既有線影響,項目技術團隊會同業內專家多次開展方案論證,結合實際創新采取了“獨塔單轉+塔梁共轉”二次轉體工法,解決了橋梁轉體重量大、轉體基礎上跨地鐵、主橋施工緊鄰既有線及作業面狹小等多項難題,并采用直徑7.78米、設計承載力8萬噸的超大直徑盆式轉體測力支座,有效解決了大噸位橋梁轉體過程中受力集中的問題,刷新國內同類施工紀錄。
為聚力打造創新樣板,項目以“郝磊磊創新工作室”為依托,加強產學研融通創新,專題開展“塔梁共轉”精細化施工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先后攻克了5萬噸級超大直徑盆式轉體支座安裝施工技術、獨塔斜拉橋索導管定位測量控制技術,填補了行業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目前,項目取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省部級工法2項,省部級QC成果4項,發表論文12篇,其中3篇榮獲集團公司優秀論文。
向新提質,加速成果轉化
橋梁轉體支座(蒲一輝 供圖)
重約5萬噸,如何快速實現精準轉體?項目技術團隊依托“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研發的集“轉體數據一張圖”三維可視橋梁轉體監控系統,通過BIM模擬、數據分析等,全面準確掌握各項數據,可視化程度高達95%,確保各工序一步到位、轉體施工一次成優。項目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通過研發預應力管道防進漿堵塞、索導管快速放樣定位等裝置,塔柱每模施工由12天縮短至8天,在加快工序循環的同時,有效保障和提升施工質量。
“轉體橋類似一臺天平,只有保證兩邊重量基本相同,才能確保轉體過程平衡穩定。”項目經理張相偉說。為消除施工誤差產生的橋梁兩端不平衡問題,項目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研發可調撐腳、平角支座轉體橋梁頂升歸零稱重法等核心技術,結合自動照準技術及高清微距監控等先進設備,確保轉體過程“穩如泰山”、精確控制達“毫米級”,科技成果轉化形成新高地。
數智融合,鑄就品質工程
信息化管理系統(蒲一輝 供圖)
項目位于咸陽市中心城區,轉體橋主梁距鐵路線最近僅4.05米、距居民居住區最近僅6米,安全生產防控又如何應對?項目圍繞本質安全,加強科技創新,升級“超高塔機智能衛士”,提高塔機作業效能的同時,解決了盲吊、防撞及違規操作等問題,護航施工生產安全穩平穩。西安地鐵1號線雙管隧道貫穿承臺樁基礎,為確保支座剛度滿足轉體承載力,降低地表沉降項目采取設置三向預應力體系、采用盆式平角支座、增加測力功能等措施,為國內外復雜城市環境下大跨度橋梁轉體系統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
斜拉索導管安裝定位工裝模具、具有快速拆裝功能的可調撐腳、智慧工地揚塵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新舉措、新思路不斷涌現,項目通過QC攻關、合理化建議等活動,先后形成10項“小創新”“小改革”“小竅門”,破解施工難題,打造高效率、高品質綠色建造新標桿,為咸陽市遞上一張“形象名片”。項目自上場以來,先后承辦觀摩會10余次,連續三年榮獲業主“優秀管理項目”榮譽稱號,還榮獲了股份公司2023年度“安全標準工地”稱號。
【編輯:敏業】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8414號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四十號 郵編:1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