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畔,青島港8號碼頭,一項世界級海底隧道工程——膠州灣第二隧道正在海底穩步掘進。作為世界隧道建設史上海底隧道建設規模最大、海底道路隧道長度最長的重大工程,膠州灣第二隧道在今年召開的2024年世界隧道大會上,被列入全球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50項標志性工程名單。中鐵十四局膠州灣第二隧道項目部如何做好所負責盾構段的防災減災工作?筆者近日在隧道施工現場探訪。
隧道鄰海施工(丁翔 攝)
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全線長17.48公里,其中隧道長14.37公里(包含海域段9.95公里),采用兩條主線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的方式布置。中鐵十四局負責南線主線隧道和中間服務隧道各3255米的盾構段施工,分別采用開挖直徑15.63米的“海天號”和開挖直徑8.18米的“國信號”盾構機,從青島港始發向西海岸掘進,將與從黃島端開挖的鉆爆段隧道在海底對接。
俯瞰地面施工現場,兩面環海,超大基坑距離防浪墻10米遠,始發井距離海邊40米遠,盾構機始發即入海。地處膠州灣,施工現場防汛防臺防潮、防海水倒灌、防強對流天氣壓力較大。受地理位置、地層地質、氣候特征等客觀因素影響,項目部從應急案制定、應急物資儲備、應急搶險隊伍組建、應急演練開展、全員應急能力培訓等方面做了細致籌劃,扎實防控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排查治理隱患。
“和多數內陸工程施工不同,鄰海施工需考慮的因素多,應急方案既要全面,演練也要重實操,才能為突發情況上好‘雙保險’。”該項目部負責人陳爽表示。
進場以來,該項目部結合夏季及冬季施工特征,對高溫雷雨、雨雪冰凍、強臺風和汛期等各類極端性災害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風險辨識,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編制專項應急處置方案。
應急演練是有效檢驗、評價和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一直以來,該項目部積極聯合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屬地質監站及工程建設、監理等單位開展各類應急演練。今年6月,他們圍繞“安全生產月”主題——“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暢通生命通道”,結合風險管控實際,開展“雙盲”應急演練,實現貼近實情、貼近實戰的應急演練探索和嘗試。此次演練,事前不通知演練時間、地點和內容,現場隨機抽取險情開展實戰處置,進一步檢驗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科學性、應急物資設備的實用性、應急處置方案的合理性以及有關單位應急響應速度、應急決策能力和應急聯動能力。
應急演練現場(丁翔 攝)
據了解,截至目前,該項目部已組織開展消防、防汛防臺等應急演練8次,開展試掘進洞門密封失效、基坑漏水突涌、盾構帶壓進倉等專項施工應急演練5次,1000余人次參與,切實提高全員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為第一時間應對突發險情,該項目部專門組建培養了一支40人的應急搶險隊伍。
海底道盾構施工面臨地質條件復雜、水壓大、長距離硬巖掘進等難題,將穿越多處破碎帶和上軟下硬地層,最大水壓達0.94兆帕,最大埋深95米。該項目盾構經理陳宗凱說,在兩主線隧道之間設置了一條中間服務隧道,是為了滿足大交通量特長海底隧道的防災救援、運營通風和運營期間的隧道養護維修需要。
中間服務隧道通風帶猶如巨龍在海底延伸(丁翔 攝)
長大隧道施工,加強通風管理、實時監測有毒有害氣體是重中之重。該陳宗凱介紹,目前主隧道和中間隧道共裝配有3臺大功率、高性能軸流風機,通過3條柔性風筒進行壓人式通風,風機全程采用變頻運行。同時,2臺盾構機上配備有毒有害氣體自動監測系統,煙霧感知、數據參數異常報警防護裝置等,對隧道內空氣質量和消防安全進行監測預警,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對施工安全的影響。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