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深圳,酷暑難當,陽光像熾熱的火焰,無情地炙烤著大地。然而,在這樣惡劣的氣候下,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施工現場卻是一片繁忙景象,在這里,人們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只見他手持對講機,不停地在各個施工點之間穿梭。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每一條指令都能準確無誤地傳達給每一名工人。他就是項目上的老鐵道兵——逄作來。
1978年,年僅19歲的逄作來懷揣著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毅然踏入了鐵道兵的行列。也是那時起,他的命運便與鐵路緊緊相連,他的故事也在鐵軌的延伸中,緩緩鋪陳。
情懷——銘記來時路
逄作來軍裝照(張芳 供圖)
1982年,逄作來跟隨部隊來到革命老區山東臨沂,參加了沂蒙山區首條鐵路兗石鐵路的建設。
“那時候窮,沒有大型的機械設備,我們就手拿鐵鍬刨,沒有外運的車輛,我們就用扁擔一筐筐的運……”。在那個設備物資匱乏的年代,逄作來將“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鐵道兵精神付諸于行動,他與眾多鐵道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成功地打通了這條鐵路線,1986年初,兗石單線鐵路開通,一聲汽笛長鳴,結束了八百里沂蒙沒有鐵路的歷史。
2017年,時隔了35年后,逄作來再次回到這片熱土,修建臨沂的首條高鐵——魯南高鐵。“在外奔波這些年,其實我一直想著哪天能回到家鄉,修建屬于我們自己的高鐵線路,所以當我聽說沂蒙老區要修建高鐵的時候,激動的一晚上沒睡,能在退休前為革命老區人民做點事情,也算是圓了我的夢。”
三年多時間里,作為魯南高鐵拌合站站長的逄作來總是項目上起得最早的那位,從材料進場到混凝土攪拌、運輸、澆筑成型,他事事親力親為,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說,家鄉的這條高鐵線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一條貫穿家鄉的交通動脈,更是他鐵道兵情懷的延續。2022年11月,這條銀色的高鐵線路像一條巨龍蜿蜒穿梭,將城市的繁華與鄉村的寧靜緊密相連。每當列車飛馳而過,仿佛能聽到那熟悉的轟鳴聲在耳邊回響,那是屬于鐵道兵的獨特樂章。
征程——勇做急先鋒
逄作來在錦屏水電站的合照(張芳 供圖)
對于逄作來說,從“難于上青天”的錦屏水電站到被譽為“天字一號工程”的大京九歧嶺隧道,從中國第一條城市地下立交-南京鼓樓隧道到被鐵道部評為“優質工程一等獎”的深圳梧桐山隧道,在他參建的三十多個工程項目中……朔黃鐵路的建設可謂是他鐵道兵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個年代的施工更依賴于人力,修筑橋墩不僅需要人工跟進澆筑,還需要隨著日漸升高的橋墩平臺爬上爬下。那時,最讓人心悸的便是那些高聳入云的橋墩,光直徑就得十多米,每天我們都要爬到80多米高的墩子上面進行作業”。回憶起當時的施工場景,逄作來的語氣也不自覺地變得凝重起來。“當時的難,除了環境苦,施工險,設備的匱乏也成了我們的揪心事,每天從十多米的基坑內將重達幾十斤的石頭一點點搬運上來,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工序。人員不夠,設備不足,我們就自己出點子想對策。”也在那時,逄作來研制的“搖頭扒桿”亮相于施工現場,并得到了項目團隊的積極推廣。而這一創新舉措,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為項目節約了寶貴的人力和財力。他的智慧與才干,在那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現如今,朔黃鐵路早已通車多年,成為了連接北方與東部沿海的重要通道。但每當談及朔黃鐵路的修建往事,逄作來總是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和感慨。那些曾經的艱辛與危險,如今也都化為他心中最寶貴的回憶和財富。
延續——永恒的軍魂
逄作來在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項目施工現場(張芳 攝)
2022年,已經退休的逄作來再次以“老兵”的身份,重返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的施工第一線。再次見到他,項目負責人拉著他的手感激地說道:“老哥,歡迎你回來,有你在這給坐鎮,我們這心里都踏實了”。逄作來微笑的點著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目光。也曾有人問逄作來,為何在退休后還要如此辛苦地工作?他笑了笑,說道:“我離不開鐵路,離不開這片我奮斗了一輩子的土地。雖然我已經老了,但我還是想在有生之年能為國家的鐵路事業貢獻份力量。”。2023年,在項目的迎新會上,逄作來作為老前輩為新來的“新兵蛋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迎新課。大家齊聚一堂,聆聽著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一次次迎難而上的攻堅、一段段艱苦卓絕的歷程……那些故事里,有關于奮斗、奉獻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傳承,也有著常年奔波在外的思念與心酸。它們如同古老的星光,穿越了時空的塵埃,照亮了年輕一代人的心靈,也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回首過往,逄作來的鐵道兵生涯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那些激情燃燒的青春,那些屬于鐵道兵的驕傲與榮耀,都將化作他心中最寶貴的財富,成為他這一生最珍貴的回憶。
【編輯: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