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32年,陳歆福經手的信號電纜芯線總長度超40萬米,可從地球表面連達中國天宮空間站;負責的道岔轉轍機試驗超一萬個,從未出現過安全故障;曾先后榮獲中鐵二十五局“最美員工”“工匠人才”榮譽稱號……
2022年4月6日,陳歆福轉為正式員工。這一路,他走了30年。
提起兩年前的一幕,他仍記憶猶新。
那晚10點29分,他如往常一般,剛剛結束江村站“天窗”封鎖施工,回到貨場工班。
一桶泡面剛剛沖好,還沒來得及吃。“恭喜陳工長,太不容易了。”同事胡林坤在微信上給他發來祝賀。
“經研究同意,陳歆福調入中鐵二十五局電務公司工作……”打開紅頭文件,他一下怔住了。那一刻,激動、感恩、欣喜中,又夾雜著許多無法言說的酸楚。
“以前不敢想,自己會從一名農村小伙成為如今的信號工班長,并轉為企業正式員工。”陳歆福說。
陳歆福正在進行配線作業(鮑昌輝 攝)
1992年,他從潮汕農村來到城市廣州,決心闖出“一片天地”。通過考試后,他進入電務公司信號工班,開啟了自己的夢想旅程。
剛到工班,跟老師傅們跑工地、鉆隧道、蹲道砟、趴箱柜。“手起鉗落、繞線壓環……”看著師傅們熟練地完成配線、接續。一旁的自己只能打打下手、遞遞工具。于是暗下決心:我也要像師傅們一樣,能夠獨立、熟練完成配線。每天下班回到工班駐地,一有時間,他便埋頭開始苦練配線、焊接等技能。
一個信號盒子,焊完又拆、拆完又焊,直到廢棄。一邊練習,一邊在配線圖上做標記。手上的圖越來越破皺,他心里的圖卻越來越清晰。
“干我們這一行,就是要熟能生巧。”勾勒線芯走向、使用工具力度、制作繞環大小、綁把控制工藝……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像繡花一樣精雕細琢。
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練,他逐漸成長為工班里小有名氣的“技術能手”。那時的他,能在2個小時內,完成近一千條線芯到信號設備組合柜的焊接,并把每個焊接點間距誤差,控制在0.05至0.1毫米。放到現在,這等于一名成熟的信號工,一天的工作量。
2010年,在廣深鐵路信號改建工程中。“首件定標”上,他制作的“示范樣板”獲業主單位稱贊。為統一全線標準,當時身為副工長的他接到了一項項目部額外指派的任務:一個月內,獨自完成廣州東站至新塘站區間,室外60架信號機箱盒內部編把配線。
白天,他和徒弟胡書旻,扎進廣州新塘站信號樓里,進行焊接、配線作業。夜晚,他埋在線堆上,開始編把配線。
紅、綠、黃、白、棕……他把顏色、型號各異的線纜用鉤子掛到床架上。每天回到工班宿舍,休息前,把半邊被子一掀,半坐在床,彎腰開始了他的“繡花”。理線、配線、綁扎、繞環……反復推敲,精進審美與工藝。
有時,宿舍熄燈得太晚,工友不免調侃抱怨:“老陳,白天出工干活,晚上加班趕活,干嗎這么拼命?”他不解釋,只是一股勁地專注于自己的動作。
星光不負趕路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層次分明、走線流暢、外表美觀的60件配線成端,被嚴絲合縫地安裝在了信號箱盒內。
配完線的信號箱盒(鮑昌輝 攝)
8月13日,業主、監理現場組織驗收那天,拍手叫好:干得不錯,要的這種標準和效果。憑借高標準配線工藝,自己為企業擦亮了信號“王牌軍”的“金字招牌”,他頗感自豪。
2023年春節剛過,廣湛高鐵新建沙獅、江大聯絡線迎來了建成通車的“最后一關”——江村上行到達場改造施工。
江村站,作為我國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是交通樞紐的“心臟”,高峰期日調車數最高可達13914輛。站改施工,如同在“心臟”上動刀手術,一毫一厘的偏差,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
僅是引進信號樓電纜一項,就需要在這顆跳動的“心臟”上,重新搭連起2940條“動脈血管”,并手動利用點焊技術,把連接“血管動脈”的15萬余條,如同“毛細血管”般的線頭,接入繼電器、箱柜等各種設備。
江村上行到達場信號機械室(吳培豪 攝)
同時,還需在這顆“心臟”上,完成155架信號機、205個方向盒等設備器官“零件”的同步拆換。全部作業,均要在“天窗”封鎖施工內完成。限時限點,在“心臟”上穿針走線。
作為“主刀醫師”的他,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攻。他一邊調查繪制圖紙,一邊想著配線工藝,一邊帶班進行作業。
歷時143天,184個“天窗點”封鎖施工“零失誤”,陳歆福與工友們兌現了“6.30”開通目標,并獲業主單位通報表揚。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是他的個性簽名,也是他精益求精的真實寫照。
抬起布滿老繭雙手,雙手食指有些變形向下彎曲。手背上滿是碎米般大小,或深或淺的棕褐色疤痕。他卻幽默地說,這是“苔花”。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陳歆福就像那朵小小的苔花,雖不太起眼,卻依然勇敢綻放。
織一根線,點一盞燈。32年的平凡工作,他用勤勞和樸實,默默耕耘在信號室、箱盒旁的“方寸”之地,為鐵路網上飛馳的列車,“點亮”安全的信號燈,也為人民照亮回家的路。
【編輯:佳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