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道兵35年的歷史上,譜寫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詩篇。有多少干部戰士為保家衛國和祖國鐵路建設,無私奉獻、流血犧牲。鐵道兵是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和平時期傷亡比例最高的部隊。
“登高英雄”楊連弟,解放戰爭時期,曾在修復隴海鐵路8號橋過程中,機智勇敢攀上40多米高的橋墩,提前完成修橋任務,榮獲“登高英雄”稱號。1952年5月15日在朝鮮平安南道搶修清川江大橋時犧牲。志愿軍總部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稱號。并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一級國旗勛章。他生前所在的志愿軍鐵道工程1師1團1連,被志愿軍總部命名為“楊連弟連”。鐵道部還把他參與搶修的隴海鐵路8號橋命名為“楊連弟大橋”(8號橋在上行線,橋邊有紀念碑),并將大橋東邊的一個小站定名“楊連弟車站”(在洛陽和三門峽之間,東距洛陽91公里,西距三門峽31公里)。這在我軍的歷史上,一個軍人的名字被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命名為一座橋名和一座火車站名的情況絕無僅有。天津還建起了“楊連弟紀念館”,緬懷這位天津人民的子弟。
在祖國鐵路建設中,鐵道兵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成昆鐵路、襄渝鐵路、青藏鐵路這些號稱“地質博物館”線路的建設,有多少鐵道兵為此獻出了生命。鐵路沿線那一片片墳塋,就是扛起火車奔跑的“路基”和“鋼軌”,是戰士們的血肉之軀鋪就了鋼鐵大道。鐵道兵10師在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關角隧道的施工中,一次大塌方,就將55名官兵的生命奪去。鐵道兵7師在襄渝鐵路達縣(現叫達州市)的蒲家車站(原稱長征車站,南距達縣24公里)附近的一座高橋架設時,“戰斗一號”新式架橋機傾覆,隨同一節130噸重的水泥預制梁翻入80多米深的橋底,架橋機上正在作業的19名官兵全部犧牲,慘不忍睹。成昆鐵路、襄渝鐵路沿線,每隔二、三十公里就有一片墓地(當年一個團就是負責30公里左右的路段施工),那都是修路部隊每個團的烈士陵園。
2006年7月2日《人民日報》“穿越世界屋脊的輝煌”一文中有一組數字,“當年修建青藏公路時,每修1公里就有3名解放軍官兵犧牲。修建川藏公路時,有4000多名解放軍官兵獻身。”
修鐵路比修公路難度更大,隧道、橋梁更多,工程量更大。尤其,當時技術落后,機械化程度低,安全保障措施少。靠廣大指戰員大錘鋼釬、鐵鍬大鎬、風鉆礦車等簡陋工具,實施“人海戰術”施工。在地質構造十分復雜的地區打隧道、架橋梁,塌方、透水、滑坡、泥石流等險情,處處存在,隨時發生,防不勝防,人員傷亡率自然十分高。有人算過一筆賬,青藏鐵路一期工程(834.5公里),鐵道兵施工犧牲和高原病死亡加在一起的人數零頭,都比2001年至2006年修建青藏鐵路二期工程(1142公里)死亡的人多。青藏鐵路二期工程,“10多萬筑路大軍……沒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2006年7月2日人民日報),施工中的工傷死亡數也很少。充分說明了科技進步、設備優良、防范得力、保障到位等措施,對施工安全起到的保證作用和帶來的明顯效果。
有公開的統計數字,鐵道兵在35年間,共計犧牲8000多人(平均年死亡230人),其中,朝鮮戰場犧牲1136人,傷殘2881人;援越抗美犧牲392人,傷殘1862人;國內鐵路建設犧牲6615人,傷殘49987人(數字的準確率不便評說)。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鐵道兵部隊在和平時期的亡人數,遠遠超過軍委規定的亡人率標準。鐵道兵35年的戰斗歲月,有多少官兵長眠在祖國大地或異國他鄉,有多少官兵身體傷殘或喪失健康。這支善打硬仗、能打惡仗、敢打血仗的鐵道兵隊伍,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黨和人民心里是清楚的。共和國的旗幟上有鐵道兵血染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