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云(左)與現場技術員研究圖紙
夜色溶溶,馮德云回到宿舍已接近凌晨。墻上,他微微佝僂著的身影被燈光拉得瘦長,顯得有些單薄。三工區跨東魚河北支施工便道“腸梗塞”打通后,近來壓在他心頭的這塊“心病”終于解決了。與往常一樣,打開工作本,看著記滿密密麻麻數據和文字,他的眉頭鎖得更緊了,明天還有硬仗要打……
每當這個時候,他的思緒總會飄回到那段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逢山鑿路,遇水架橋”,與戰友們一起戰天斗地的火熱場景一次次浮現在眼前。馮德云的老家陽谷縣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1981年10月,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的他在“背上了行裝扛起了槍,雄壯的隊伍浩浩蕩蕩,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鐵血軍歌中,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戰士,從此便脫不下這份軍人擔當。
認識馮德云的人,都說他身上總是有股不服輸的勁兒。從過去的鐵道兵到如今的鐵建人,他參建過大大小小20多個項目,歷任新兵、連隊副班長、班長到轉工后統計、副隊長、副經理等職,三次榮獲集團公司“建功立業”獎章、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哪里有需要去哪里,他像風那樣迅疾,腳步從未停歇;哪里任務急、難就去哪里,他像雷那樣猛烈,腳步從未退卻。他說,流血流汗不流淚,我會服老,但不服輸!
大無畏,勤學善思
安徽清潭車站改建項目鋪設道岔期間,馮德云所在的施工一段請了當地鐵路部門的專家作現場技術指導,工班22個人,鋪設1個道岔需要140個工天。
何不將專家技術學到手,技術嫻熟了說不定可以多節省工天呢?想法既出,他迎頭就被潑了一盆冷水,“別瞎琢磨了,專家都沒解決事兒,你個小工人能行?再說哩,圖紙你看得懂嗎?”他聽了反倒不服氣,心里暗暗打好“小算盤”:技術再難,只要肯學,一定能學會!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每天跟著專家跑現場,圖紙看不懂就問,不明白就查資料……一個月,他就學會了看圖紙,并把鋪設流程、技術標準、安全事項等摸了個“門清”。
一天中午,一段書記找到他,“小馮,學得怎么樣啦?能頂起來吧?”
“保證完成任務!”立下“軍令狀”后,白天他在現場跟工友們揮汗如雨,晚上就研究圖紙,改進方案,每天平均只睡五個多小時。
在他的帶動下,一段不僅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還創下了18天鋪設完1個道岔的記錄!
涉險灘,勇啃硬骨
說起馮德云,棗菏項目部三工區技術主管李軍語氣里充滿了敬佩,“馮經理經常對我們說,說干就干,干就干好,要像一顆螺絲釘,擰在哪里都要閃閃發光。”
百里絕壁,高山夾峙。公司承建的位于鄂渝邊界“V”型峽谷山區的磁洞溝大橋,主墩高達139米,橋址區相對高差200米左右,施工難度極大,為利萬高速公路全線重難點工程。
“既有深樁高墩和大體積承臺混凝土澆筑,又有掛籃現澆與支架現澆梁體。”當時的施工隊隊長李文說,這些重難點注定了該橋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作為利萬項目部四工區副經理,馮德云毅然接下這塊燙手的山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想方設法也要解決困難。
百米主墩采用先進的液壓爬模施工,他全天候盯控在施工現場,利用一切空隙“惡補”液壓爬模基礎知識。有時主墩一次性澆筑混凝土方量達1875方,需通宵戰斗,不間斷作業35小時。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為加快施工進度,他倒排工期,合理組織,落實到人,嚴格追責。
“建設高峰期,我們投入各類機械設備20多臺套,組織200多人加班加點奮戰,確保了大橋快速有序推進。”馮德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萬千。
憑著敢打硬仗的責任擔當,敢打硬仗的血性和勇氣,敢打硬仗的意志和毅力,他和工友們攻堅克難,沖關奪隘,將一個個“攔路虎”順利拿下!
“老鐵道兵干活兒,讓人放心!”磁洞溝大橋成功合龍當天,看到內實外美的大橋,業主鄂西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倪四清豎起了大拇指。
志四方,鐵漢柔情
聊到家庭,馮德云眼圈紅了。
“常年在工地,如果說虧欠誰,那就是家人。”他有一兒一女,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全靠他愛人趙煥霞一個人。兩個孩子的家長會,他一次也沒參加過;每次跟家里通電話,孩子們都不愿意接,有時候接了也只是簡單聊兩句。
“這么多年來,他陪在身邊最長的時間就是我切除腦袋里的瘤子,在北京住院的兩個月。不過我理解他,工地忙,耽誤不起。”趙煥霞坦然。隨著年紀增長,兒女們也漸漸理解他,令他欣慰的是,兒女們畢業后也投身到筑路事業中來。
現在,兒子也會經常打電話給他,請教探討施工問題。一想到還能與孩子們同臺“競技”,繼續為自己的筑路人生拼搏奮斗,馮德云嘴角揚起了自豪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