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鐵四院主持的“高速鐵路獅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術”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是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勘察設計大師、鐵四院副總工程師肖明清完成的項目第三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也是他憑借水下隧道技術第二次站上國家最高技術領獎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說,“19世紀是橋的世紀,20世紀是高層建筑的世紀,進入21世紀,為了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人類必須大量利用地下空間,因此,21世紀對人類來說是地下空間的世紀”。水下隧道建設技術被稱為地下空間開發(fā)結構工程技術的關鍵技術。通過中國鐵建隧道工程技術人員長期努力奮斗,尤其是近5年來,在多項世界首創(chuàng)水下隧道的工程實踐中,中國鐵建水下隧道的設計、施工技術,逐步走到世界的先進行列。
獅子洋是珠江入海口和主航道,水面遼闊,波濤洶涌。我國“四縱四橫”高速鐵路骨干網(w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深港高鐵面臨穿越獅子洋的重大難題。水下隧道是重要的可選方案甚至為最優(yōu)或唯一方案。盾構法因安全、環(huán)保、快速等優(yōu)勢成為普通水下隧道修建的首選方案。然而世界上尚無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的建設先例。
肖明清對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有著特別的感情。他介紹, 項目歷經(jīng)近十年聯(lián)合攻關,系統(tǒng)解決了高速鐵路特長水下盾構隧道工程設計、施工、裝備、運營中的諸多難題,取得了多項知識產(chǎn)權與創(chuàng)新成果。
這個被稱為“中國鐵路世紀隧道”的工程,是我國設計時速最高的水下隧道。2010年9月,在隧道盾構掘進遇阻、盾構技術受到質疑之時,肖明清力排眾議、常駐現(xiàn)場,與施工單位工作、生活在一起,研究方案、化解風險,安全快速通過危險地段,創(chuàng)造了盾構機對向施工、在水下60米深處精確對接的世界紀錄。
“也是從獅子洋隧道開始,我們自己走路,一步一個臺階,在大型水底隧道新的領域不斷破題,自主創(chuàng)新比重進一步擴大,成為國內設計水下隧道最多、擁有施工工法最多的設計院。”肖明清說。
此外,該項目成果打破了我國鐵路“遇水架橋”的常規(guī)思維,實現(xiàn)高鐵水下盾構隧道從無到有的突破。自2011年12月通車以來,運營狀態(tài)良好,被稱為“世界高速鐵路隧道修建技術的里程碑”。成果推廣應用于全國各地共250余公里的復合地層盾構隧道,取得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幾十座長江大橋的陸續(xù)建成已經(jīng)讓人對萬里長江“天塹變通途”習以為常,但是,與建橋相比,在江底通隧不言而喻,挑戰(zhàn)自然巨大。
2004年,武漢長江隧道破土動工、修建之初,各方顧慮不斷,“中國人有能力在長江57米深處,攻克高水壓、強透水、超淺埋等水底盾構掘進世界級難題,一次性成功穿越長江江底2500米嗎?”
多年后,肖明清回憶彼時的心情更是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2008年12月28日,武漢長江隧道通車運營,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隧穿長江”的夢想。長江天險造“地標”,打破了以往大直徑盾構只適用于軟土地層的局限,開創(chuàng)了我國在復雜條件下修建大直徑盾構隧道的先河。四年的工期,武漢長江隧道破解了5大世界級難題,取得了10余項國家專利,特別是“穿江越城”的先進盾構技術,為我國城市交通發(fā)展的“地鐵時代”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它的建成,最大的意義在于打破了人們思想上的禁錮。”肖明清說,“施工期間,一些地方來考察后,驚嘆之余頓覺豁然開朗:長江下面都可以修隧道,其他類似工程能有多難?”
在建設跨江、跨河、跨海的隧道熱潮中,水下隧道成為中國鐵建施展才華的宏大舞臺。水下隧道的建設不僅收獲了高品質的隧道實體,也帶動了中國鐵建水下隧道設計、施工隊伍的成長。
中國自主設計、施工的第一座穿越長江的地鐵隧道——武漢地鐵2號線長江隧道于2012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鐵四院設計負責人王金龍和他的團隊,以“拼將全身智與力,誓叫天塹變通途”的精神,讓“超高水壓”、“超深風井”等等世界級的難題成為過眼云煙。
2013年建成通車的武漢地鐵4號線過江隧道,與2號線相比,越江區(qū)間跨越江面的寬度更寬,隧道埋深更深,地質情況更復雜,施工難度與風險更大。
2014年,世界直徑最大的雙層盾構隧道——揚州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車,其創(chuàng)新設計獲第十七屆中國專利優(yōu)秀獎,實現(xiàn)了我國雙層盾構隧道修建技術的重大突破。同年,外徑15.0米、世界上已建成的直徑最大的盾構隧道之一—杭州錢江隧道通車運營,這也是世界首次在錢江強涌潮作用下修建水下隧道。
2015年,我國首條“穿黃”地鐵——蘭州地鐵隧道1號線右線順利貫通。該項目被國內隧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梁文灝等評為“世界級難題”。負責施工的單位中國鐵建十四局,此前已成功穿越揚州瘦西湖、廈門西海域、四次穿越長江。
面對枯燥冰冷的鋼筋、水泥、沙石,中國鐵建設計施工者們卻賦予了它們生命和智慧,而科技是其中最靈動的細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