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貴陽北站送別最后一位兄弟,老兵回到空曠的項目部,看著昔日喧囂、祥和的小院變得冷冷清清、人去樓空,突然有一種想要淚奔的感覺。曾經和他并肩戰斗的弟兄們都奔赴新的工地,只剩下他留守在原來的項目部。
10年前,老兵來到貴陽,參與城市樞紐鐵路建設,因項目工程量不斷增加,這一干就是整整10年。其間,老兵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目睹了這個曾經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奔小康的歷史巨變。想到曾為這座城市發展作出貢獻,他感到十分欣慰。
老兵所在的項目部,前前后后上場正式員工100余人,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兄弟姐妹。到2020年底,項目部只剩10多個人。2021年新年剛過,項目領導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要立刻上場新項目。說走就走,老兵來不及給兄弟們送行,僅僅1天時間,項目部只剩他和妻子。妻子是臨時工,去年疫情復工后到項目部幫忙做飯,已有大半年時間。
老兵中專畢業32年,在基層項目部干了20多年部長,他責任心強,人緣也不錯。老兵是性情中人,兄弟們走后,一連幾天心情都不好。晚上,老兵靠在床頭,房間里開著電視,卻沒有一點兒心思看,想到兄弟們已經去了新工地,現在只剩他們夫妻倆,好像被人遺忘了似的,就不時嘆氣。妻子見他心情不佳,安慰說:“領導考慮到你年齡大了,才讓你在這里留守,咱不當部長了,還省得一天到晚操心,只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比什么都好。”妻子的話,讓老兵很感動。他說:“對我來說,當不當部長無所謂,只是突然離開了這些朝夕相處的兄弟們,確實很傷感,真的舍不得他們。”老兵繼續對妻子說:“大家都走了,你明天也回家,咱不能再掙這工資了,吃飯的問題我自己解決。”
老兵在最基層的管理崗位干了近30年,因為工作關乎企業及每個人的利益,他必須堅持原則。也許在外人看來他的工作比較風光,但他卻感到壓力大、責任重,擔心工作干不好,職工不滿意。工作上,老兵一直很敬業、認真,從未刁難過任何人。老兵人很隨和,朋友自然多,工作之余年輕人都喜歡和他在一起拉家常,有時大家興致來了互相做東,邀約一幫同事去飯館喝點兒小酒解悶。因工作性質,每年春節,老兵往往堅守到最后才離開項目部。有幾年,他甚至直到大年初一才乘飛機趕回家。老兵認為這是自己的本職工作,從未有過任何怨言。那些在常人看來枯燥無味的工作,他卻干得津津有味。
老兵有時候也責怪自己年輕時不夠努力,要是多吃點兒苦,考個證該多好,他似乎到了50歲以后才活明白。著名作家柳青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老兵上中學時看過柳青的《創業史》,曾讀過這段話,可惜當時沒有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更沒有付諸實踐。老兵又轉念一想,自己踏實勤勉工作了一輩子,工作上也沒有出過差錯,對得起企業,對得起領導,在職工中口碑也不錯,對一切名利也就釋然了。
50歲那年,老兵突然有一個愿望:向黨組織靠攏,成為組織的一員。于是他買了信箋和墨水,用了整整兩個晚上,工工整整地書寫了一份入黨申請書,并鄭重地交給組織。然而由于一些原因最終這事便不了了之。隨著年齡增長,老兵想加入組織的愿望愈加強烈。這幾天,他靜下心來認真學習黨章,爭取在思想上、行動上向黨組織靠攏。如今,他擔心的是大家都走了,離組織也越來越遠,這個夙愿還能實現嗎?
老兵其實沒有當過兵,他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一參加工作就在這個曾經的鐵道兵群體里,比最后一批鐵道兵小幾歲,現在又是項目部年齡最大的,所以自詡為“老兵”。
前兩天,項目部領導從新工地給老兵打來電話,讓他完成收尾工作后盡快去報到。領導并沒有忘記自己,一股暖流從他心頭涌過。更讓他興奮的是,在組織溫暖的懷抱里,他相信自己的入黨愿望不再遙遠。
“嗚嗚嗚……嗖嗖嗖……”在離項目部很近的新建鐵路線上,一列白色的和諧號動車自東向西風馳電掣般駛過,動車的終點是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成都。老兵的兄弟們剛去的新項目就在那里。隨后,他也將乘坐自己參建的成貴高鐵去成都,續寫新的筑路故事。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