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浸于中鐵十四局博物館收藏的一本年過半百的老書,是1956年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志愿軍一日》。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各級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和后方勤務工作人員們,他們以最真實的筆觸匯渠成川,還原了那段艱苦卓絕、腥風血雨、赤壁鏖兵、克敵制勝的抗美援朝歲月,我且摘錄幾段:
“祖國,我們親愛的祖國!戰火已經燒到您的身邊,帝國主義想把戰爭的災難重新加在您的身上。但是,您的兒女們是不會允許帝國主義侵犯您一根毫發,我們已經來到了鴨綠江邊……”
“我像前方戰士們在肉搏的時候,死死卡住敵人的脖子一樣,雙手緊緊地用螺絲扳子插住鋼軌眼,讓火車從我的頭頂上一列一列開過。直到最后一列——第十八列火車轟隆轟隆地從這道橋上沖過了江南岸……”
“這是我們冒著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奇寒,向長津湖挺進的第七個黃昏。我的兩只手感到異常的疼痛,從手背一直疼到手腕上,手背腫得像饅頭一樣,原來是血液凍得凝固住了……”
“敵機天天盯著滿浦鐵路泉洞車站附近狂轟濫炸,光這一天,就接連投下了四百多枚炸彈,鐵路沿線像開了鍋似的滾著煙火……”
……
《志愿軍一日》(王瀟珩 攝)
這些真人可歌可泣,這些真事驚心動魄,仿佛戰場上震耳欲聾的廝殺聲愈來愈響,戰火的滾滾硝煙重新彌漫在眼前。在朝鮮停戰后的第一個冬天,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就發出了編寫《志愿軍一日》這本書的號召,那戰場上一個個危機四伏的不眠之夜,風雪交加的奇寒天氣,炮火連天的戰斗生活,舍己為他的戰友情懷,吸引著全軍戰士從戰地日記和記憶深處翻騰出文字,不能不提起筆來記錄下自己認為的最值得紀念的一天。從出國第一仗、打到三八線、臨津江前線,到上甘嶺鏖戰,再到最后的一擊,直至我們勝利了,編委會從遞交的兩千多萬字的文章中最終篩選出一百多萬字,形成了四卷本的《志愿軍一日》,這部作品充滿了志愿軍們對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雄心壯志。
更為寶貴的是,在第三卷專門設有一個篇章,記錄了25篇鐵道兵修建鋼鐵運輸線的故事,講述了在洪水肆虐連龐大的鋼梁都被急浪吞噬的清川江上,運用“X”腳架巧思搭便橋的一級英雄楊連弟;在螺絲材料奇缺的情況下靠手扶螺絲扳子固定鋼軌,在敵機轟炸前夕,讓十八列火車順利通過大橋的二級英雄史阜民;自告奮勇靠著一把鐵錘揭開定時炸彈秘密,先后拆彈三十五枚的二級英雄李云龍等搶修故事。原來,一幕幕電影中不可思議、無法想象的驚險場景都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都真實發生過。
我想,這一篇篇壯舉,既是英雄的志愿軍戰士們的一天,也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天,朝鮮戰爭爆發已過了七秩,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在我們的時代高高飄揚,沒有經過戰爭,享受和平成果的我們,都不妨翻看一下這本曾經的戰爭實錄,汲取增強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和力量。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