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利。在建筑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科技創新水平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能力。近年來,中鐵十七局上海軌道公司蘇州地鐵6號線4標項目大力推進優質工程建設和技術創新,通過健全創新工作機制、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強化科研攻關力度,進一步激發項目職工創新潛能,在加快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奏響科技創新樂章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先后獲得“江蘇省建筑施工標準化星級工地”“蘇州市平安工地”等多項榮譽。
創新引領 夯實工程質量“基石”
施工現場(董倩倩 攝)
上場伊始,該項目便成立了以項目經理為組長的科研攻關小組,針對技術難題及關鍵工序開展課題研究。僅2021年他們便取得多項成果,其中實用新型專利2項,科研課題結題報告2篇,撰寫科技論文15篇,《地鐵車站附屬圍護結構旋挖鉆+高壓旋噴樁+插型鋼施工工法》獲評集團公司企業級工法。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項目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到現場施工中,其中“超深地下連續墻保護層控制技術”實現了超深基坑內對地連墻保護層質量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現混凝土開裂滲水、漏筋等工程質量問題。面對主體基坑開挖深度大、周邊環境復雜、距離周邊建構筑物近等難題,該項目在開挖過程中運用“鋼支撐保載型活絡頭”和“鋼支撐軸力自動伺服系統”,將主體圍護結構墻體測斜最大值控制在2.7毫米以內,周邊房屋沉降最大值控制在1.9毫米以內,有效控制基坑變形,夯實施工質量基石。
智慧加碼 筑牢安全施工“屏障”
VR虛擬體驗館(董倩倩 攝)
安全生產是事關施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該項目引入VR技術,讓施工人員和管理者“身臨其境”體驗安全生產和突發事故場景,增強了安全教育效果。
同時,項目還將“蘇安碼人臉識別、勞務實名制、云端視頻監控”有效集成,對勞務人員進行全方位監管。勞務人員只要進入施工現場,閘機就會識別是否有進場資格,并通過“刷臉”準確知曉年齡、籍貫、工作技能等各方面信息。諸如此類的智慧運用在該項目工地里無所不在,智慧系統全方位、全天候監督管理著工地的角角落落,且采集的數據和視頻都能通過手機隨時查看,項目管理仿佛裝上了“千里眼”。項目管理人員介紹:“之前都是人力監管,費時費事還不安全,有了智慧系統,施工現場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提高了。”
科研攻關 激活創效創譽“引擎”
“渡槽加鋼便橋”工法應用(董倩倩 攝)
施工創新,研發先行。該項目在施工中不斷優化施工方案,采用“地墻拼幅”施工工藝,對電纜、通信等既有管線實施就地保護,有效解決了管線遷改難度大、周期長的問題,項目縮短工期約60天,節約成本約10萬元。在涉河跨路施工時,他們采用“渡槽加鋼便橋”工法,在提高施工工效、降低施工風險的同時,有效保護了水環境,最大程度減少了對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在盾構施工時,他們通過大數據實時調整掘進參數,順利穿越淺基礎密集建筑群,地表沉降及隆起控制良好,受到業主和監理單位一致好評。項目科研小組認真總結盾構施工經驗,編制的《盾構連續穿越密集建筑群施工技術總結》多次受業主單位邀請作交流匯報并在同類施工中得到推廣運用。
科技賦能 打造綠色環保“高地”
樣板展示區(董倩倩 攝)
點綠成金,匠造綠色施工。該項目依靠科技手段,創新綠色施工模式,應用自動噴淋系統、除塵霧炮機和揚塵檢測儀等降塵設備,加強對揚塵的管控和治理。“我們在施工現場主要通道口設置全自動洗車池,并安裝循環水洗車設備,水經沉淀、過濾循環再利用,保持道路整潔的同時提高了水的重復使用率,每月節水1噸左右。”項目總工程師徐京偉介紹。綠色創新設計在該項目的施工案例中不勝枚舉,在盾構推進過程中,他們還在臨近居民區的一側集土坑設置隔音板,有效隔離噪聲,避免了土方外運噪聲擾民,營造了“零噪聲”施工環境。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鐵十七局上海軌道公司蘇州地鐵6號線4標項目聚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讓“科技之花”結出更多“產業碩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責任編輯:張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