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技術攻關,他為區間盾構順利掘進保駕護航;潛心科技創新,他為地鐵車站智能施工開辟賽道;協同創新驅動,他為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做出榜樣。他就是中鐵二十一局軌道公司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魏文義。
做區間盾構施工的“領航員”
“幾乎沒有人認為我們可以完成這次盾構施工,但哪怕前面沒有路,我們也要蹚出一條路。”魏文義談起第一次盾構施工時如是說。
2012年,蘭州軌道交通試驗段世迎區間采用土壓平衡盾構施工,這是蘭州富水大粒徑砂卵石地層第一次盾構施工。在砂卵石地層盾構掘進,是隨著渣土改良技術提高逐漸拓展的施工范圍,技術還不成熟。
面對業主“你們可不要把試驗段干成‘試驗品’”的質疑,魏文義不等不靠,通過不斷提高碴土改良效果、調整推進參數、增加輔助手段逐漸克服不利影響,連續克服了砂卵石地層土壓平衡難以建立、渣土改良效果不理想、土倉積倉、卡刀盤、卡螺旋、易噴涌、易超方、地表沉降超標等難題,經過對工藝的不斷摸索求新,第一次拿下了盾構施工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魏文義(左三)帶領團隊研究施工難題(中鐵二十一局 供圖)
2013年至2019年期間,依托蘭州地鐵試驗段世迎區間、蘭州地鐵1號線西省區間、成都地鐵5號線九神區間,成都地鐵6號線西金區間等工程,他提出了富水大粒徑砂卵石掘進參數選取范圍和方法、“三段法”渣土改良思路和控制措施、盾體上方加注惰性漿減緩沉降機理和施工方法、加氣排水防噴涌原理和操作方法、下穿建構筑物沉降的規律和變形控制等技術。
每篇優秀的論文逐字逐句都凝聚著他夜以繼日的刻苦鉆研,就像施工現場的建筑都凝聚著工人們的汗水與心血一樣。他作為科研項目負責人研發的《富水大粒徑砂卵石地層土壓平衡盾構掘進技術》榮獲甘肅省第十三屆全省職工優秀成果一等獎,并發明專利《一種土壓平衡盾構加氣排水掘進施工方法》。
做地鐵車站施工的“先行者”
自2020年開始,魏文義敏銳地感受到當前城市地鐵車站大多采用明挖順做法施工,占用場地大,不僅征遷難度大,而且給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帶來不便,存在設備功能重復、效率低、能耗大、設備互擾等問題。
作為該公司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他超前謀劃,開拓智能建造,申請了山東省工信廳“明挖基坑移動作業平臺研究”科研項目。通過研發明挖基坑多功能移動作業平臺,利用綜合平臺整合明挖法施工各種設備作業功能,逐步實現明挖基坑作業自動化、智能化。該項成果核心技術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
自主研發的“地鐵車站明挖基坑綜合作業平臺”具有開放式、模塊化、集成化、跨度可調等功能,提高了設備的適應性,極大程度上保障了施工安全,進一步提高了施工質效。最大特點是為城市地鐵施工場地狹小受限項目提供了安全、高效、通用、便捷、降低施工成本的明挖基坑作業平臺,為施工企業技術更新迭代提供裝備支撐,可逐步實現明挖基坑作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最終實現智能建造。
該項創新成果成功亮相由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北京市委、市政府舉辦的“匠心筑夢·技能報國”——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填補了國內地鐵領域智能施工一項空白,成為最耀眼的亮點。并在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第二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自主創新成果展覽會上受到多方關注和肯定。
做科技創新團隊的“領頭羊”
“科技創新是一個長期、艱難、系統的探索過程,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必須發揮團隊的力量。”基于地鐵施工“地鐵車站、區間盾構”兩大核心技術,立足施工實踐分析生產需求、開展自主創新、以科技創新服務企業可持續發展搭建的研產相結合的魏文義勞模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
作為創新工作室帶頭人,魏文義主動承擔起最困難的研發任務,解決“卡脖子”問題,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爭創一流的“勞模精神”帶動和感染著團隊的每一位成員。
“我們團隊是一個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的團隊,不存在那種不做事,貪圖科創成果的成員。”魏文義這樣說道。
創新工作室堅持以工裝保工藝,工藝保安全、質量、效率的技術研發方向,以“盾構掘進關鍵技術研究”為抓手,申請了甘肅省科研項目1項,山東省科研項目2項。公司也成功獲評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通過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認定。
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該公司專業人才和設備優勢,把施工生產、培訓和科研緊密結合起來,面向公司主業開展多途徑的產學研合作和多樣化的施工生產科技研發,與長安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山東建筑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為企業積累高價值知識產權、培育創新人才、助力企業創新發展。2023年,“魏文義勞模(先進職工)創新工作室”榮獲甘肅省總工會命名表彰。
“感謝企業認可我這樣的工作方式,也很感謝團隊每一位成員的辛勤付出。”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魏文義深感自豪。
【編輯:楊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