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然一新的樓體外墻、完善的管道線路、重新修整的小公園……自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啟動后,這些個已有三十余年樓齡的公司職工家屬院,處處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猶記得初見大院時,樸實無華的大院門頭,既沒有顯著的標識標牌,也沒有闊氣的大門,家屬大院就這樣隱匿于車水馬龍的街市中,盡顯著它的低調嫻靜。
自從2020年搬入家屬院以來,每天往返于公司和家屬院兩點一線,我的生活早已與這個生生不息的大院相融。大院里多數住的都是公司退休職工,與他們閑談時,共同的話題總是能拉近我們彼此間的距離,在這里生活,讓我感覺格外親切,也讓我在他鄉平淡的日子里尋覓到一份溫情。
這也許就是常說的“遠親不如近鄰”。家屬院里鄰里關系和睦融洽,隨處看見嬉戲打鬧的鐵建萌娃,讓我感到心安,正因為有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才讓我們遠行的腳步從未停止。
看著眼前日益煥發出新顏的職工家屬院,每天上下班,我也總會忍不住要打量一番小區的變化,在日漸驟降的氣溫中,家屬院一絲一微的變化,也逐漸融進了職工柴米油鹽的小日子里,為閑散、恬淡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些許幸福感。
自改造工程啟動以來,得知這是公司家門口的工程,看到那顯目的鐵建標識,見到久違的工地生活,和來來往往忙碌的鐵建職工,家屬院里退休的職工們更是把主人翁意識體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改造工程的逐步推進,在家屬院的業主群里,大家更是聊得格外親切,一些年長的退休老職工們憑借著當前走南闖北練就的一身施工絕活,也總會慣性地提出改造意見,擔當起家屬院改造的“軍師”。看著他們那股認真的勁兒,我好似看到了當年老鐵道兵們在筑路生活中,對待工作的那份認真與執著。
當年的他們是建設者,為了一座座工程的建設,奔走于五湖四海的工地,于荒野中起高樓、架大橋、通高速……如今,他們雖早已退出戰場,兒孫承歡膝下,遠離了這份嘈雜,但透過眼前的工地,看到曾經的歲月,不免會勾起他們心中那份遙遠的記憶。
作為建設者和見證者,我們在享受到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福祉的同時,更是親眼見證了多個老舊小區的蝶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報送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資料時,我從圖片庫中挑選了公司參建的蕪湖綠影新村小區,眼前的一幕讓我不覺感到驚嘆。
改造前的綠影新村小區,道路狹窄破爛、小河變“污水溝”,與新生后的小區呈現出一派徽派建筑風格,綠樹林陰、鳥語花香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老舊小區改造給居民生活帶來的舒適與便利,這也許就是我們作為建設者遠行的最大意義吧。
眼前的家屬院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也跟著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那是一種幸福的期盼,是對美好生活的詮釋,也是激勵我們新時代鐵建人背起行囊、勇往直前的蓬勃力量。
【編輯:楊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