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某日,預報說有大雪。晨起,冷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午后時分,窗外忽然放晴,只見片片雪花悠然飄落,明晃晃的,儼然是個冰雪琉璃的世界。
“下雪了,每年這時候都下大雪嗎?”我緊盯著窗外,不禁發問。
同事回:“今年的雪格外大!”我沉思片刻,不覺發笑,眼前的風景已相熟了三十多年,怎會“明知故問”。
細細回想,我已經十多年沒有領略過北方的冬天。
2013年,我畢業后加入了中鐵十四局,工作的第一個項目就在長江以南的湖北省恩施州。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了南下的冷空氣,形成了強烈的南北差異。所以,在南方很少能看到銀裝素裹的冬景。
我在湖北工作了七年,從恩施輾轉到荊州,從修公路到建鐵路。在長江中下游沿岸,冬天的雨令人印象深刻。冷雨霏霏,連續下個三天三夜也很常見,高濕度與低溫結合,讓我們一眾北方人難以適應。所以,工地取暖也是用盡奇招。
在空調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取暖都靠“土辦法”。2013年冬天,我所在的利萬高速項目迎來了進場后的第一個寒潮,眼看著天越來越冷,同事們說起話來都牙齒打顫。這時,項目部給每個工區安裝了回風爐。回風爐外表像餐桌,引燃后能加熱一整天,布設在屋內的管道都散發熱量。村里家家戶戶都用它,不僅可以取暖,還能做飯、燒水。有了這個好物件,大家吃飯、辦公都圍坐一起,很是溫馨熱鬧。
除了屋內取暖,項目部還給戶外跑工地的同事配備了軍大衣。那時節,每個人都是綠色軍大衣加紅色安全帽的標配。
今年冬天,“軍大衣”在網上爆火出圈,也撥動了我的“軍大衣”心弦。工作這些年,走過三個工地,每到天寒地凍時,項目部都會給大家購置軍大衣。隨著社會進步,軍大衣升級為更加輕便的防寒服、沖鋒衣,還增加了手套、耳罩等防寒小物件,食堂也會根據節氣熬羊湯、包水餃給大家御寒。
不僅人要保暖,我們的工地也要保暖。記得2016年,正是浩吉鐵路施工大干的高峰期。臨近年底,氣溫驟降。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我們給每一座澆筑好的結構物蓋上了“被子”,并用塑料薄膜包裹嚴實,讓墩柱能夠“溫暖過冬”。雖然過程繁瑣,但是等到來年油菜花開,銀燦燦的墩柱群光潔锃亮,佇立花海,那份榮譽感油然而生。
如今,工地過冬有了更多智能化的技術手段。在公司武松高速建設工地,智慧梁場的生產線集生產、養護為一體,生產出的預制梁能夠立刻轉移至蒸養倉,這就相當于給預制梁做“汗蒸”。在我們雄商高鐵建設工地,墩柱的被子換成了更加輕便、保暖的新材料。看著不斷進步的過冬舉措,作為企業一員,我的心里也跟著熱乎起來。
無論何時、何地,那份暖意未曾改變。
【編輯: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