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爺們兒!說了多少次,工完料凈場地清啊?!眮淼街需F十四局廣湛鐵路項目已經三年有余,我已然練就了一身聽聲識人的“本事”,一口貴州口音在現場“吆喝”的大嗓門,準是陳叔沒錯。
陳叔全名叫陳紹舉,曾是一名鐵道兵老戰士。轉業后隨著重點工程建設走南闖北,至今已堅守施工一線近40年。從意氣風發的青春歲月到兩鬢白發的花甲之年,陳叔堅持著站好“每一班崗”。
陳叔說,工作四十余載,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從高山原野、荒漠戈壁到大陸南端的海邊港城,戰過荒原、斗過黃沙。修建青藏線五道梁標段時,工地海拔高達5000米,不僅要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呼吸困難,還要面對晝夜溫差極大的惡劣條件和地質復雜的施工環境。這樣的情況下,一待就是四年,由于長期被雪反射,他患上了“雪盲癥”。
“剛到工地時,都還是毛頭小子,如今,一轉眼都到了退休的年紀?!标愂逭f,“一輩子都奉獻給工程建設了,也算不愧黨員和鐵道兵身份,接下來該交給年輕人了,能夠憶苦思甜、永葆初心才好?!?/p>
從他樸素的語言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種精神在閃爍,信念在生輝。中國鐵建成立75周年,鐵道兵從戰爭時期“大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到和平年代“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軍裝綠到鐵建藍,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初心,是在危難面前勇于擔當的決心。
其實,我們項目還有另外3名鐵道兵老戰士,他們共同奮戰在施工一線。他們是年輕建設者學習鐵道兵精神的生動課本,更是引導新一代鐵建青年建功當下的精神旗幟。每到關鍵時刻,他們總是沖鋒在前,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去年,湛江廣受“暹芭”臺風強降雨天氣的影響。他們主動請纓,成為搶險隊的一員,在項目部內加強巡邏,確保了項目安全度過臺風天氣。項目駐地附近出現因道路積水車輛受淹,當收到車主及其家人在車內等待救援的消息時,他們馬上組織人員帶隊前往。因路面積水過多,無法辨別排水管道位置,他們就用鋼管敲擊地面,一點點找出排水堵點進行疏通,確保路面排水正常,車輛順利通行。
聽著陳叔熟悉的“大嗓門”,我的思緒也跟著起起伏伏。戰爭時期,鐵道兵戰士為了祖國流血、犧牲,而今時,脫下軍裝的他們仍舊奮戰在建設一線,為新時代的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編織著大地經緯。75周年來,“鐵道兵”已成為我們企業最鮮明的符號,“鐵道兵精神”也是新時代中國鐵建人的精神內核。
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指引著廣大鐵建青年勇挑重擔、不負使命。作為新時代的鐵建青年,我們更應該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從前輩們手中接過祖國建設重任的“接力棒”,用足跡一步步丈量中國鐵建的建設里程,把青春播撒在推進工程建設的征程上,用青春力量譜寫新時代的奮斗華章。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